玉米与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关系国计民生。1月5日,在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玉米与豆类论坛上,来自科研、企业、院校等与会人员表达了观点和期待,助力稳粮扩豆,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加大豆种业科研投入,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一些地方单产有明显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介绍,虽然产量有提升,但由于我国大豆单位面积产值较低等原因,大豆产量难以满足年需求量。
与大豆的境遇相似,玉米虽然在种业和生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如何突破当前困境?“良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强壮玉米‘中国芯’,必须加强对优良种子的选育和保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赵久然认为,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要形成合力,同时以精准的检测技术为支撑,建立玉米“品种身份证”制度,实施种子认证,进一步提升种子质量,让农民用上良种助力增产增收。
“同时也要紧抓农民和消费者的需求,提升种植积极性。”赵久然注意到,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种子及产品已经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盖钧镒则率领团队积极探索“大豆南下”,着力解决国内大豆供应难题。其中,海南肩负重要使命。
“去年,‘一带一路’大豆生物育种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落地三亚。”盖钧镒说。根据安排,中心将开展大豆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推进热带大豆高产品种鉴定,热带大豆抗虫、耐涝、耐盐种质资源鉴定和育种利用等,推动解决大豆“卡脖子”问题。
粮食安全离不开科技保障。坚持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成为许多参会嘉宾的共识。
“在关键装备上,我们要突破国产机具材料和工艺瓶颈,加快国产高端机具的优化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重点加强国产高端和高性能机具的市场培育,逐步提升国产机具市场占有率。”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表示,政府也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大国产高性能机具的研发与购置补贴力度,启动实施作业补助政策,增强企业购买国产机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报三亚1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