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洋浦2月28日电(记者吴心怡 特约记者刘畅)碧波万顷之上,巨型白色“风车”成群耸立,随着叶片缓缓转动,徐徐海风化为源源不断的电力,推动经济发展乘“风”而起。如今的儋州洋浦,这样的愿景正逐步走向现实。2月28日,走进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施工“进度条”正不断被刷新。
据了解,海上风电产业园规划了约1500亩的产业用地和风电码头,一期项目占地780亩,主要引入风电主机核心部件、传动系统、储能系统等制造企业。产业园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共签约7个产业项目,包含5宗实体制造项目、2宗配套服务项目,覆盖产业链约80%,产值达119亿元。同时,碳纤维叶片制造等多个意向入园项目正“蓄势待发”。
企业涌入产业园,看中的是什么?儋州洋浦风能资源禀赋优越,具有良好产业配套基础和风电大规模就地消纳条件,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良好,在发展海上风电产业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是我省布局海上风电装备产业的“一园两基地”之一。
风电企业乘“风”来、因“风”聚,这是儋州海上风电产业构建日趋完善的全产业链,谋划以风电资源建链、装备制造强链、工程服务补链、绿色低碳延链、嵌入全球供应链的充分体现。
1月28日,随着海上打桩锤重重落下,儋州洋浦申能CZ2和大唐CZ3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开工,这是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之一——风场开发。
位于儋州市北部海域的申能CZ2和大唐CZ3是海南省“十四五”期间第一批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批的海上风电项目,也是海南规划的11个海上风场示范项目之一。其中申能CZ2海上风场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配套建设两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和一座陆上集控中心;大唐CZ3海上风场示范项目拟安装120台10兆瓦风机,总装机量120万千瓦,配套建设2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和1座陆上集控中心。两个项目全容量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74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2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1000多万吨。
“我们还将开展零碳产业技术研究,深入探究海上风电、风渔融合、光伏、绿氢、储能等研究与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打造海上风电公共试验场,吸引更多相关科研机构和厂商进驻儋州。”大唐海南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俊启介绍。
依海而生,向海图强。未来,儋州将拉动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及其装备领域有效投资,2024年预计投资超百亿元,构建围绕风电开发的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抢占东南亚风电市场。将提前谋划布局氢能等未来下游产业。
此外,2024年底风场并网后,可产生36亿度绿电,利用绿电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的政策,为洋浦石化新材料等产业项目腾出能耗空间。绿电优势与园区企业生产有机融合后,区内产品便可贴上“零碳标签”、取得“碳足迹”,形成绿电支撑园区发展、园区促进绿电消纳的良性互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