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引导农民工到外省学习历练,培养技能型务工能人 如何在跨区域劳务协作中转型升“技”? 2024年03月01日  
  ■ 本报记者 易宗平 通讯员 李焕镇

  2月29日,很少出远门的儋州市雅星镇人陆文妃,却站在福建省泉州市一家工厂门前,即将成为一名制造业工人。

  跟她一样,2月27日,儋州市200名农民工集中乘坐该市组织的免费大巴车赴福建、广东务工。不仅是儋州,我省多个市县组织农民工,输送到省外务工,助力他们在跨区域劳务协作中转型升“技”。

  贴心服务

  建立省际劳务协作长效机制

  “我要努力工作,出省务工既要挣钱,更要长见识、练技能,增强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能力。”文昌市外出务工人员符谷满干劲十足地说。

  今年春节以来,截至2月29日,我省已输送3000余名农民工到外省学习、历练,下一步还将征集更多农民工出省务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后备军。

  如何探索建立省际劳务协作长效机制?

  2023年3月上旬,由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省就业局)倡议并牵头在海口举办了2023年省际劳务协作交流活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积极参与。

  在交流、探讨基础上,粤桂湘鄂黔川琼联合建立“五个机制”:信息互通,建立招工用工及求职信息共享机制;培训互助,建立培训和职业指导互助互补工作机制;工作共商,建立工作难题会商机制;资源共享,建立人力资源、职业指导和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常态互动,建立工作常态互动机制。

  “我们将创新省际劳务协作模式,更多地在劳动力技能提升、共享员工、借鉴先进经验等方面发力,构建多方合作共赢的人力资源开发格局。”谈及持续深入开展省际劳务协作交流活动,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省就业局)局长赵微表示,既要统筹全省各市县各部门建立劳务协作工作机制,又要加强与兄弟省份的沟通交流,畅通信息获取及输送用工渠道。

  牵线搭桥

  “三支队伍”激活劳务市场需求

  2月29日晚餐时,望着窗外矗立的多家工厂大楼,身在广东省深圳市的儋州市新州镇人赵衍为长舒了一口气——经过协调沟通,他带来的30名亲友都有了务工挣钱的好去处。

  赵衍为利用在广东务工多年的人脉、技能等优势,在儋州市政府部门鼓励支持下,今年他邀约了一批乡里乡亲到深圳务工。“我带出来的乡亲们,在深圳的一些制造业工厂务工,他们只要好好干,两三年后就会掌握一技之长。”他信心满满地说。

  来自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的务工能人王全明,已成为一个“老东莞”。“我在东莞闯荡了22年,近年来每年都会带动一些村民出省务工。”他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在就业驿站的支持下,今年元宵节后发动了200多名亲友邻居,由该县政府部门包车、包餐直抵广东,目前都已在东莞的电子厂、食品厂、服装厂等企业务工。

  怎样既增强劳务输出组织性,又遵循劳务市场发展规律?海南发挥就业驿站和农村务工能人的带动作用。

  2021年以来,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省就业局)从扶持劳务带头人,扩大到扶持劳务带头人、致富能人、乡村匠人“三支队伍”。截至2023年12月,全省农村“三支队伍”从2021年的1717人壮大到6319人,累计带动就业从2.22万人次增加到16.68万人次。

  由于“三支队伍”与覆盖全省各市县的238家就业驿站加强合作,在劳务输出上,2022年我省外出务工农民工达146.1万人,其中省外务工17.8万人;2023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149.4万人,其中省外务工突破20万人。

  政策支持

  引导务工能人反哺家乡

  正值春耕时节,儋州市王五镇山营村水田的全程机械化水稻作业有序推进,这是由该市返乡创业者陈华安创建的产业基地。

  陈华安是儋州市海头镇红坎村村民,在浙江、湖南等省份闯荡多年,带着资金和技能回乡创业,创办了海南植信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组建了儋州绿海蔬菜专业合作社,既在海头镇种植朝天椒等农产品,也在王五镇推广全程机械化水稻育插技术。他透露,目前基地常年吸纳务工20余人,生产旺季最多用工逾300人。

  为引导更多返乡创业者涌现出来,2022年4月下旬,我省在儋州、文昌举办农村“三支队伍”能力提升活动,内容涵盖业务知识、实务操作、综合素质、相关法律法规、维权服务和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等。

  近年来,这样的培训已成为常态,不但提升农村“三支队伍”有效应对劳务市场的综合素质,而且引导一批务工能人回琼投资兴业。

  东方市大田镇抱板村村民符志军曾在东莞市、广州市等地务工多年,掌握了水电安装、种植养殖技术等,逐渐成长为车间主管。“有了一定的积累和管理经验,我还是要返乡创业的。”符志军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他响应家乡政府部门号召,回到抱板村搞养猪、种植黄秋葵等,带动村民们就近就业。

  我省市县党政部门主动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贴心服务。

  “我们既动员打工能人‘飞’回来,又为他们‘反哺家乡’扎下根做好服务,使全镇约2万名农村劳动力成为发展劳务经济的生力军。”大田镇党委书记符吉亮说,将持续向发达地区输出劳动力,支持能人返乡以创业带动就业,助推劳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海口2月2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