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设的这个国际商务合作区,独特之处何在? 2024年03月01日  
  2024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我国设立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28日,《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对外公布,合作区建设由此拉开序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区域?为什么要设立这一特殊区域?方案中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方案显示,商务合作区位于浦东新区,规划面积约0.88平方公里,以G1503快速路为界,分为两个区块,其中东侧区域为区块一,是先行启动区;西侧区域为区块二,两个区块通过封闭通道连接。

  和常见的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特殊类型区域相比,此次出炉的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被认为是一个新的特殊类型区域。

  “它不是目前国内某一特殊类型区域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国际国内各类区域功能的借鉴、集成和创新。”在国新办2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孙玉宁说,概括起来,就是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叠加进出境人员便利化的政策和措施,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从货物向自然人拓展。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明确部署,提出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作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该商务合作区缘何落子布局上海?

  上海市副市长华源表示,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落实好这项制度有区位条件优势、制度创新保障和市场需求支撑。

  从选址上看,商务合作区紧邻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东站两大交通枢纽。其中,浦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7000万人次,将于2027年建成通车的上海东站年设计客流有望达到6000万人次,这些能够更好支撑商务合作区集聚全球要素、配置全球资源。

  从条件上看,上海是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所在地,浦东新区正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建设,已经取得一大批开放型经济的制度创新成果。商务合作区这次兼具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的功能,具备便利化管理制度集成创新的优势条件。

  从需求上看,作为最受外商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目前上海共有7.5万家外资企业、5.8万家外贸主体,口岸贸易额超过全球的3%,经过上海口岸进出的境外人士也位居全国首位,外贸外资企业有着大量商务洽谈、会议展览、国际培训等跨境交往需求。

  记者在梳理中发现,“国际商务交流”成为总体方案一大关键词:“便利国际商务交流的新平台”是商务合作区三大核心定位之一,“便利国际商务交流”是三大核心功能之一……

  以促进国际商务交流为目标,在方案明确将要采取的管理措施中,对持商务合作区综合管理机构备案的有效邀请,搭乘国际(地区)航班自浦东国际机场入区的境外人员无需核查中国签证等入境许可是一大看点。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边防检查管理司负责人龚耀介绍,境外人员搭乘国际或地区航班自浦东国际机场进入商务合作区将无需中国签证,移民管理部门凭商务合作区综合管理机构备案的有效邀请,仅开展国际旅行证件核查。

  此外,从国际侧入区的境外人员在区内开展商务活动,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这些境外人员也可在区内申请口岸签证,方便在国内开展商务考察等活动,移民管理部门将依法提供相应的便利。

  结合功能定位,商务合作区还对税收制度、配套服务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

  总体方案还明确了商务合作区建设时间表:到2025年,完成商务合作区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商务合作区基本功能落地运行。到2028年,实现商务合作区全域封闭运作。到2030年,全面建成商务合作区。

  (据新华社北京2月29日电 记者邹多为 周蕊 王辰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