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书影。资料图
惠君老师:您好。我是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妈妈。最近女儿悄悄告诉我,她喜欢班里一个男生。我除了惊愕之外,更多的是束手无策。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引导?请赐教,谢谢!
——一个有些不知所措的妈妈
有些不知所措的妈妈:
您好!引发您担忧的是孩子正常的情愫,又称为青春的萌动,是一种异性小伙伴之间懵懂的喜欢和好感。这说明孩子的情感正在成长,不应简单粗暴地把这件事和“早恋”画上等号。家有儿女初长成的父母,不妨以此为契机引导孩子学习相关知识,助力孩子化懵懂的好感为成长动力。
用知识抵御焦虑
《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的作者黛布拉·W·哈夫纳曾提醒家长,当孩子遭遇困惑或困难时,就是最好的可教时刻。在青春期教育这件事上,父母是孩子重要的老师,要让孩子有凡事皆可问父母的底气与信任。这也要求父母要为孩子的成长做好相关知识储备,通过查阅青春期相关图书和文献,丰富自己对青春期的认知。当父母对青春期有了足够的认识,就会以一种释然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目前的“喜欢”,也有能力将这种懵懂的“喜欢”正常化,引导孩子化经历为成长资源。
父母可引导孩子一起阅读与青春期相关的绘本图书,帮助孩子对青春期可能出现的身心变化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同时,坦诚分享自己对这种懵懂好感的感受与看法,引导孩子把握好目前与异性交往的原则与分寸,鼓励孩子在公开、集体的交往中观察异性的优秀品质,学会与异性取长补短、和谐共处。
当孩子出现懵懂的好感这种人之常情时,家长的认知水平越高、态度越开放坦诚,孩子就越愿意信任父母。笔者在此想向家长朋友推荐两本参考书:黛布拉·W·哈夫纳的《从尿布到约会——家长指南之养育性健康的儿童》(从婴儿期到初中)和丹尼尔·西格尔的《青春期大脑风暴——青少年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
以环境滋养情绪
父母接纳孩子的情窦初开,孩子才会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积极态度,家庭的良好情绪环境,夫妻间、亲子间的良性互动,都能滋养亲子间的信任关系、引领积极价值观。当年少的孩子告诉父母他(她)喜欢某个异性时,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坦诚和对父母的信任,接着可用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孩子进一步思考:你所说的喜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表达这种喜欢?他(她)的哪些言行让你产生好感?你希望如何与他(她)相处?父母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越开明,越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得到孩子更多分享。父母不加指责的态度、认真的聆听,足以安定孩子的情绪,赢得孩子的信任。
此时,父母应主动扮演孩子的“军师”,引导孩子区别什么是爱情、友情和亲情,以开放的、健康的方式将这种懵懂好感化为对一些优秀品质的欣赏与学习,聚焦于建设积极的、互相滋养的异性友谊。具有抱持性、滋养性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会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力量感,让孩子积极应对成长中的烦恼。
宜“疏”不宜“堵”
有专家认为,孩子喜欢别人,可能是欣赏,可能是模仿,可能是好奇,可能是情感寄托,也可能仅仅是因为无聊。家长不必过度解读,不要和孩子“正面刚、硬碰硬”。家长的阻止、怀疑和不信任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抗,提前唤醒孩子“早恋”的意识,让孩子越要和所谓的“喜欢的人”在一起。相反,如果家长沉住气,控制住脸上的焦虑和行为上的“围追堵截”,孩子的这种情感可能不久就过去了。
同时,建议家长善用集体活动和积极关系的建设,取代孩子对某个具体异性的好感。家长可以与其他一些家庭联手举办活动(亲子读书分享会、亲子运动会、亲子观影活动、亲子郊游等),扩大孩子的异性交往范围,让孩子有更多机会与异性同伴一起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异性,发现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引导孩子用积极的异性友谊建设,取代和淡化其对某个异性的关注和喜欢。这也有利于孩子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是培养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惠君
(作者系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