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海盐田,收盐的盐工。
游客参观莺歌海盐田的文化展览。
在乐东莺歌海盐田内,盐工忙着晒盐。
■ 文\海南日报记者 黄媛艳 图\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在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盐不仅是百姓餐桌上百味之首的调味剂,更是一段关于拼搏和创新的历史的承载物。它记载着这片土地的“甜”与“咸”。
“盐一代”艰苦奋斗建盐田
莺歌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莺歌海的人不吃外面的盐,因为莺歌海的盐是“甜”的。
“其实,这主要是大家对莺歌海盐田产的盐有着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也缘于莺歌海盐场地域特殊、制盐技艺精湛,晒制的盐更加纯净,氯化钠成分高且无其他杂质,吃起来有回甘的味道。”海南莺歌海盐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健说。
《中国盐法通志》记载:“盐之质味,海盐为佳,井盐池盐次之,海盐之中,滩晒为佳,煎盐板晒又次之”。莺歌海盐场(以下简称盐场)建在山海之间,尖峰岭的连绵群山挡住了来自北方的狂风暴雨,使这里常年降雨量少;靠近赤道,光热充足,泥质海滩广阔平坦,优质的海水含盐度高,盐场地理和气候得天独厚。
“这样的条件不用来制盐就可惜了。”作为第一批抵达盐场建设的“盐一代”,年过九旬的吴坤新感叹道。1955年9月,以何世庸为处长的莺歌海盐场筹建处在广州成立,当时在广东省琼山县检察院工作的吴坤新接到上级命令,要组建勘测队对盐场进行水文、地质、地形进行勘察设计,他成为“先遣队”的一员。
从三亚乘船到莺歌海登陆,先遣队员们面对沼泽地,拿着已经无法找到具体点位的历史图纸,发挥“以一人当十人,以十人当百人”的精神,摸清盐场情况,提前一年完成勘测工作。1958年,盐场进入建设火热期。
“1958年5600多名转业、退伍官兵来到盐场,大家经常开展盐池建设大会战行动,天不亮就出门,带饭在工地上吃,半夜回到家鞋还来不及脱就困得睡着了。”“盐一代”赖继发说,一个肩膀、一个土筐、一把铁锹,大家铆足干劲,两年多就建成了30平方公里的盐田。
“我爸爸1958年从部队退伍后来到盐场工作,一待就是一辈子。1960年盐场进行试产,白花花的原盐在大家的努力下从盐田中析出,那时大伙都非常振奋,我的母亲1962年从广东来,成为盐场的一名职工,一家人共同开发建设新盐场。”叶健透露。
盐场原计划年产原盐15万到20万吨,1968年产能突破24万吨,往后产量也是年年攀升,1988年更是突破了30万吨,被冠以中国三大盐场之一的称号。
“为保证四季产盐,父辈们总结出了‘雨后纳潮尾、长晴纳潮头、秋天纳夜潮、夏天纳日潮’的纳潮规律。在父辈们的努力下,原来以生产原盐为主的盐场,上世纪70年代研发了‘日晒优质盐’,莺歌海的盐成了畅销货,最兴盛时,盐田的盐不仅销往东南五省,还有部分出口。”叶健说。
“盐二代”守正创新研新品
顺着盐场的夹竹桃大道往前走,经过纳潮一桥和纳潮二桥,“莺歌海老盐晒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盐场“盐二代”赖清海忙着去自己的170个盐池看看。
传统制盐,一条长约300米、宽50米的纳潮道,使海水随潮汐自然流入贮水库,海水进入贮水蒸发池,进行初级蒸发,而后再到初级蒸发池停留6天,中级蒸发池停留9天,高级蒸发池停留14天,此时海水也从最初的3.5波美度逐步浓缩到25波美度的饱和卤水,可以灌溉到结晶池,给盐工晒盐之用,在结晶池滩晒3天-5天,盐工就可收盐。
赖清海制作的老盐也遵循这些步骤,但又有着非常多的讲究。“老盐晒制技艺都是师徒代代相传,纯人工、纯天然、时间酝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赖清海说。
先说时间,一年中老盐的晒制从每年的3月—5月开始,因为此时气温不高,可以防止海盐结晶速度过快而导致出现复合晶体,把握初产时间是老盐正六方体性状、不易碎损的关键。普通海盐晒制周期为29天,而莺歌海老盐晒制必须历时100天以上。产出的精品盐需经过暴晒、风化、沉淀5年,再转至高温仓进行10年以上长时间窖藏,老盐方才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人工的技艺也很关键。老盐制作时,有经验的老师傅会先选择水足够深的盐池,只有水深方能保障盐晶体的慢慢成长;生产阶段准确把握卤水的新鲜度、饱和度十分关键,25度至27度的卤水浓度,是老盐最喜欢的“生长”环境,而这就要求老盐工时常监测卤水浓度、及时调整每日动卤(松盐)的最佳时间和次数,“新、深、长”的结晶工艺,即“新鲜饱和卤水”“深水晒制”“长期结晶”,确保老盐的氯化钠含量超过95%。当然,老盐的收取也非常讲究,二批次操作收取颗粒合格的老盐,往往是收七留三,即收取七分左右的老盐,留下三分左右当作普通海盐。
有了好师傅的加持,老盐能成为盐场的“经典”,还离不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莺歌海海水浓度高于一般海域,且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确保了老盐生产所需的高纯净度和高盐度的海水。
15岁开始在盐场工作,今年已是53岁的赖清海娓娓道来老盐制作工艺:“从10年到60年,不同年份的老盐,存放时间越长,镁离子越少、氯化钠越高、矿物质越纯,《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大盐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老盐对常见的喉咙痛、牙痛、虚火上升等有消炎降火辅助作用,也是煲汤的重要调味料。”
为传承好父辈的技艺,“盐二代”赖清海一直在探索。“这是新研制的飘花盐,在25度的浓度下,用一级卤水制作出的海盐,结晶后薄薄一层漂浮在水面上,无风环境下犹如一朵朵浮在水面的花朵。飘花盐不仅晶体透亮、颗粒度均匀,且氯化钠含量也非常高。”赖清海自豪地说,这类精品盐特别考验制作技艺,大家反复摸索才有了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盐三代”文旅融合拓市场
放弃了岛外条件优渥的工作,带着餐厨生产和管理经验返乡,“盐三代”廖风达成为莺歌海盐场党建文旅基地餐厅——盐之味的负责人。
“我们从小就跟着父辈在盐田劳作,对这片土地有感情,2021年知道餐厅招聘信息后,我就果断回乡报名,为盐场发展出一份力。”“90后”廖风达在公司的支持下,从零起步,探索着通过文旅结合的新路子,让盐场焕发新活力。
环岛旅游公路的开通,盐场奇特的美景和艰苦奋斗的文化故事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如何把客源变“资源”,廖风达和同事们还在摸索。
“我们充分发挥盐场的‘盐特色’,融入莺歌海滨海资源,做出系列‘盐+’的产品,除了大家熟知的盐焗鸡、盐焗鸽,我们还有盐焗虾、盐焗鱼,当然炭火盐焗叉烧肉也是一大特色。”廖风达透露,在多地采风的基础上,餐厅腌制的炭火盐焗叉烧肉不添加盐,腌制好的猪肉放在取自老盐池的瓦片上炭火烤制,别具风味。
“盐系列特色餐饮深受游客欢迎,今年春节期间几乎天天客满,盐焗套餐一天最高时可卖出上百份。”廖风达说。
看到家乡的新变化,“盐三代”黄子安也辞去了五星级酒店的工作,加盟盐之味团队。在他的匠心调制下,老盐有了新滋味。
“根据时令水果不同,我们会推出老盐柠檬水、老盐凤梨水、老盐黄皮水、老盐火龙果水等系列产品,仅老盐柠檬水日销售最高可达800多杯。”黄子安透露,传承父辈的匠心精神,餐厅的老盐柠檬水不添加一滴柠檬浓缩剂,每杯冷饮2个鲜柠檬压榨出汁、再加上3克窖藏25年以上的老盐,确保产品品质。
手持一杯老盐柠檬水逛莺歌海盐场文化馆是很多游客的“打卡”习惯。文化馆内,海盐纳潮、制卤、结晶、采盐、堆坨、晒干等工艺环节的详细介绍,为游客打造了一场有趣的盐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