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主角生命垂危被推进手术室,抢救过程中突发大出血,急需输血时血库却告急……现实生活中确实会出现类似情况,往往在我们最需要输血救治的时候,伴随而来的是血液资源短缺,而且异体输血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也为救治增添了不确定性。
与其他手术种类相比,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难度大、费时长、出血多,用血量在医院总用血量中占很大比例,实行血液“节流”迫在眉睫。
海南省人民医院近期开展了大量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已有23例实现了“无血手术”,在合理用血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用自己的血给自己做手术”
今年50多岁的王先生,因严重心血管疾病包括 “升主动脉瘤、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急需外科手术治疗。刚好赶上血源紧张,手术迟迟未能进行。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主任柳德斌组织团队成员,决定采用手术前自体血采集、术中自体血回输的“无血技术”为患者进行手术。
手术由柳德斌带领团队实施,包括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复杂二尖瓣修复、三尖瓣修复等。在实施手术前,体外循环由该院李艳青医师先从王先生血管内采集约800毫升血备用,并安装自体血回收装备,然后由主刀医生精准手术,以“微创小切口+严密止血+血液保护”的方式完成手术,术毕时再把采集和回收的自体血逐步回输。手术顺利,王先生的复杂手术没有用一滴异体血液,术后6小时拔除气管插管。
什么是“无血手术”呢?柳德斌解释,“无血手术”也称无异体输血外科手术,指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少用或者不用异体输血,而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的技术措施。通俗来讲,就是“用自己的血给自己做手术”。具体而言,是医生在重大手术时,提前采集患者的部分血液备用,手术结束时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还有就是将手术创面渗出的血液回收处理,再回输给患者。因其能大大减少手术前备血,避免输血相关感染和异常输血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科学的输血方法,被医学界誉为“最佳供血方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对重大疾病的治疗需求在逐年增加,心脏大血管等外科大手术及其他疾病用血量也在不断增加,无偿献血渐渐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在海南,尤其是冬季,常常出现“血荒”情况,很多用血量偏大的手术,不得不推迟或者延期手术,影响了对患者的救治。
除血源紧张问题外,异体输血的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受关注的是输血所致感染性疾病。尽管血液筛查技术较前已有了很大发展,但因输血所致各种感染性疾病仍时有发生。此外,每一次异体输血,就是一次小型的“器官移植”,对免疫系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有可能会引起溶血、发热、过敏等反应,而且急性肺损伤、术后感染率及肿瘤复发率也会增加,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无血手术”在发达城市已普遍开展。这种理念适用于所有患者,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血荒”以及输血安全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无血手术”需多学科协作
实现“无血手术”需要医院多学科协作才能完成。柳德斌介绍,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患者的血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务部门牵头,组织输血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护理部、术后ICU以及心内外科等多学科领域的医、护、技团队协作。
团队要深刻领悟“无血手术”理念。手术前,医护团队应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改善其肝肾功能,纠正其贫血状况。对需要接受重大手术的患者,手术前由输血科和体外循环科提前采集患者的部分血液备用。手术中,麻醉和体外循环医生对体外循环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坚持“改良微创体外循环”技术;手术医生要加强血液保护意识,微创化手术,不浪费每一滴血液,尽最大努力减少失血;手术后由ICU团队做好血液指标监测,医务处和输血科负责临床输血数据管理工作,共同形成多学科血液管理的格局,实现“无输血心脏手术”的目标。
柳德斌认为,“节约用血,科学用血,缓解血源紧张,减少输血风险”是医院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无血心脏手术”既缓解了“血荒”困难,又提高了手术质量,还降低了医疗费用,是社会、医院和患者三方的多赢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