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古城今安在 2024年06月24日  

  成都杜甫草堂。

  玉门关景区。

  楼兰故城遗址出土的《李柏文书》。

  楼兰故城遗址。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江雪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延续了人类文明的源流,也将部分过往掩藏于大地之下。所幸的是,当时光的尘埃埋没古道,我们仍能借助文字的微光窥见那些或铁马冰河或安居乐业的历史场景,感受那些或锦衣玉食或卧雪眠霜的人物故事。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不仅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家国情怀,也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地理信息。楼兰、居延、渭城、龙标、武冈、锦官城……这些出现在唐诗中的古城今安在?它们在浩繁卷帙中留下了怎样的背影?

  消失之城:楼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楼兰位于新疆若羌县境内的罗布泊北岸,这座古城曾是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然而它在辉煌了数百年后,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一个未解之谜。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其中的“盐泽”指的就是罗布泊。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南北两道在楼兰交汇,一时间这座小城“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汉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更名为鄯善,鄯善王请求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汉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楼兰成为汉朝经略西域的重要门户。魏晋时,楼兰是西域长史府驻地,楼兰故城遗址曾出土东晋时期的《李柏文书》。据考古学家孟凡人考证,这是西域长史李柏在讨伐叛变的戊己校尉赵贞前,写给焉耆王龙熙的书信,意在争取其对自己讨逆的支持,避免腹背受敌。约在四世纪中叶,楼兰城神秘消失,此后的典籍文献中罕有关于它的记载。

  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探险时,首次发现楼兰故城遗址。近几十年,我国科学家深入罗布泊考古,逐步揭开古楼兰的神秘面纱。

  如今的楼兰故城轮廓依稀可辨。通过航拍俯瞰,可见城郭大致呈方形,区域内有佛塔遗址、官署遗存,还有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古渠道遗迹。关于古楼兰消失的原因,说法很多。因楼兰故城出土的木简文书记载了当时耕地因干旱不能完成耕种任务的情况,有专家认为,河流改道断流、罗布泊干涸或是这座古城消失的实质性原因。

  从楼兰故城出发一路东行,你可能会经过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居延古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副节度使崔希逸大破敌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王维在路过居延时写下了流传千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先秦时期,居延是乌孙的活动区域,秦时居延成为大月氏牧地,汉武帝时始见“居延”之名。在汉代,居延是通往西域的要塞,也是汉廷防御匈奴的战略屏障。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为强弩都尉,屯驻居延地区,修筑障塞、烽燧等军事设施,置居延都尉府、肩水都尉府。东汉时期,汉廷又在居延地区设张掖郡居延属国。正因如此,这里存有大量汉代简牍文书。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居延故城一带发现了数万枚汉代简牍,在国际学术界和考古界引起轰动。

  从目前的行政区划看,居延遗址分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而以黑城、大同城、甲渠塞等为核心的重要遗存均位于额济纳旗。

  离别之城:渭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是进入语文教材的名作,但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渭城”在哪里,王维为何会在渭城送别友人。

  陕西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渭河、泾河是区域内的两条主要河流,渭城就位于渭河北岸。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的前身为秦国,秦国原为边陲小国,经历代君主经营努力,最终问鼎天下。秦国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向东南扩张,其都城也多次迁徙,至秦孝公时始定都关中平原上的咸阳。那时,渭城所在地归咸阳管辖。

  秦末,咸阳宫殿被起义军付之一炬,咸阳成为废都。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后,在咸阳故地置新城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新城改称渭城。东汉初,渭城并入长安。至唐代,长安成为全国交通网络的中心,由长安延展向四方的交通线,大致在长安东郊、西郊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征行起点,类似于驿站,即灞桥和渭城。灞桥位于长安之东,是出长安东行、南下、北上的饯行之地;渭城位于长安西北部,为唐人西行、西南行的必经之地。大唐盛世,人员流动、对外交流频繁,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在这两个“驿站”送别亲友、远客,写下了大量送别诗,让“灞桥折柳”“渭城伤别”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诗中的经典意象。

  说到驿站,位于河西走廊上的“阳关”“玉门关”也经常出现在唐诗中。比如杜甫的“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

  阳关和玉门关一南一北,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境内,但两者并非同时设立。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魏迎春等人认为,玉门关设置于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最初位置在汉酒泉郡西部、敦煌郡东部,后出于征伐大宛的需要,迁至敦煌西部。汉武帝后元年间(公元前88年至公元前87年),玉门关迁至敦煌郡西北一百六十里的地方,原玉门关所在地改称阳关(意为玉门关南面的关隘)。此后,玉门关主要作为军事关口,阳关主要作为供商使通过的关隘。

  如今,“两关”早已失去关隘的功能,人们吟咏瑰丽的唐诗游览古迹,感受历史与诗韵的交融。

  明月之城:龙标

  从唐代长安城往东南看,还有不少古城被写进了唐诗,比如洛阳、锦官城、姑苏、龙标等。

  诗圣杜甫的名篇《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常被人引用,这首律诗的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交代了杜甫写诗的地点——成都。

  历史上,成都有很多别名,比如龟城、蓉城、芙蓉城、天府之国,它为什么被称为“锦官城”呢?据专家考证,早在汉代,蜀地的农桑产业就很发达,盛产锦缎,部分锦缎以成都为起点经云南销往东南亚、中东等地。张骞出使西域发现蜀锦走非官方渠道流入其他地区,这引起了汉王朝的重视,于是朝廷在蜀地(成都)设置了“锦官”这一机构管理丝织业,久而久之“锦官城”成了成都的别名。

  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唐代时称龙标。这座不起眼的小城,曾出现在李白和王昌龄的诗作中。据文献记载,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因写诗遭人中伤,被朝廷贬为龙标尉。他的好友李白闻讯,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夜郎国是汉代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唐代朝廷曾在贵州、湖南等地设过夜郎县。诗人通过想象,赋予明月生命,希望化身为一轮随风前行的皓月,送王昌龄去贬地潇湘,浪漫又不失深情。

  几年后,王昌龄在龙标送别好友柴侍御时写下的《送柴侍御》,亦是送别诗中的经典。“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柴侍御即将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市),王昌龄安慰他说,没什么好悲伤的,沅水连着武冈和龙标,即便山水相隔,我们仍在一轮明月下生活。以明月话友情,或许也是这位“七绝圣手”对李诗的一种唱和。

  在59岁的人生中,王昌龄大部分时间并不得志,龙标实际上是他仕途的最后一站。自龙标离任后,王昌龄迂回至亳州,竟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令人扼腕。

  千年已过,历史的钟声渐远,但诗意不老,龙标的青山明月、溪口竹丛一直记得这位诗歌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