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高县东英镇黎安村,耕读山房举行暑期夏令营活动,图为活动成员在稻田里畅谈耕读体会。(资料图)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贾磊“幸亏村里有了耕读山房项目,不仅村民致富有望,就连我这个光棍,今年也结了婚,开心得不得了!”8月8日,在临高县东英镇黎安村,年近40岁的村民陈海松高兴地说。
绿树环绕的黎安村里,白色的耕读山房民宿格外耀眼。这里“省”去了围墙和栅栏,原有的石头房子被做成半开放式的茶歇区域,过去的闲置老宅也成了家风馆、大学堂等,静静地“长”在村里,记录着斑驳的岁月,招引着远方的游人。
在耕读山房项目的带动下,不少村民新盖了白色小楼房,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村里。“除了外在的变化,对村民影响最深远的还是思想观念,过去他们的祖宅不会把厕所和屋子盖到一起,如今也学着民宿合到一块了。”耕读山房创始团队成员陈江豪感受颇深。
自2021年耕读山房落地以来,黎安村的经济结构就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传统产业慢慢地向服务业转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陈江豪说,三大变化改变了这里的生活方式,让一座“空心村”重新焕发了生机。
资源变资产:
唤醒“沉睡”土地
作为返乡创业大学生,2020年陈江豪回乡时,看到村里的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比较严重,大片的土地因无人耕种而撂荒,让他十分痛心。
经过多方考察,他决定充分利用村子得天独厚的原生态风貌和农耕特点,打造一个农旅融合的文创基地。“我们盘活村里的闲置土地、房屋,通过栽花种树、再造稻田等方式,营造和城市不同的自然环境,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和生态农业,拓展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
“让大家听得见春天的鸟语和夏天的蝉鸣,看得见秋天的稻浪和冬天暖阳。”怀揣着最初的梦想,陈江豪开始大展拳脚。
向村集体租用闲置的土地进行开发,申请国家乡村振兴产业资金发展项目……陈江豪团队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始建设。黎安村60多户村民也主动出让宅基地给村集体。
“60多户村民把自家宅基地按照40年的租期,向村集体进行租赁,我们向村集体付租金,购买了部分村民宅基地的使用权。”陈江豪说。
拿到村集体出租的土地,团队建起民宿、家风馆、大学堂等,改变了村里的面貌。荒草堆、积水潭上,如今立起了一栋栋村民建设的小白楼,而村里原有的香茅草炼油房旧址,也被扩建成耕读山房劳动教育实践营地,不断拓展着乡村旅游内涵。
资金变股金:
拓宽增收渠道
今年40多岁的吴彩霞是隔壁鲁义村的村民。两年前,她还是海口知名五星级酒店的客房部主管,如今在家门口务工就业,心里乐开了花。“以前在广东、海口都干过酒店行业,我现在是耕读山房的客房主管,在家门口就业,既能赚钱,还能照顾家里。”吴彩霞说。
本村的村民同样受益匪浅。“我拿到了几万块的租金,家里去年底盖起新房子,还可以当保安、拿工资,一个月有3000多元,这可比种地赚钱多了。”作为黎安村的村民,陈学伟可以拿租金、分红、务工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正因为有了耕读山房项目,这座过去远近闻名的穷村落,如今成了十里八乡的致富村,村里不少光棍这两年都娶亲了。
陈海松今年已经接近40岁,上半年迎娶了新娘。说起这事,他就笑得合不拢嘴,“都知道我们这里有耕读山房,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以后生活肯定不成问题,讨老婆也没有过去那么难了。”
耕读山房项目是由村集体整合农户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进行统一办证确权后,将乡村资源变为固定资产,再以村集体名义将资源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入股的项目。目前东英镇耕读山房已经形成一个以劳动教育产业为核心,集生态产业引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农文旅三产融合的标志性项目。
截至目前,耕读山房项目共计接待旅客约12万人次,实现营业额约900万元。
村民变“股民”:
解锁共富“密码”
跟着陈学伟的脚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耕读山房餐厅附近。他向记者讲述生活的变化——眼前的餐厅就建在陈学伟的宅基地上,他也借出让宅基地,变成为了“股民”,享受村集体项目分红。
像陈学伟一样的还有60多户。但受制于项目发展速度,目前没有出让宅基地的村民还有80多户。该如何做,才能让大伙一同享受村集体发展红利?
在“耕读”特色民宿项目中,黎安村村民将土地、房屋、资金等资源汇聚到村集体后,以村集体名义参股,共同参与民宿的建设与运营,从中获取项目分红。在这一过程中,黎安村的土地、房屋实现了从资源到固定资产的转变,村集体投入项目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变成了股份,参与的村民也相应地成为项目的“股民”。运营权中,村集体占比40%,企业占比60%。
“该模式突破了以往村民仅通过发包或租赁土地来获取收入的局限性,让群众通过村集体参与产业项目投资或入股,获得除土地租金之外的分红等,拓宽了其收入来源渠道。”东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由于确保了项目固定资产等产权始终掌握在村集体手中,即使运营企业因经营不善等问题选择退出,村里现有固定资产清晰完整地掌握在村集体手中,我们仍可以吸引新的社会资本入驻。”陈江豪说。
据介绍,耕读山房项目采取了村集体负责项目前期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资本负责项目日常运营、管理、营销的方式,既降低了企业的投入成本,又避免了以往项目重投资、轻运营的问题,逐步探索出一条集项目投资、建设、运营为一体的产业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盘活了闲置资源,切实保障农户权益,进一步清晰界定与保护了农村生产要素产权,为保护和发展乡村经济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临高县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了以村庄为中心,周边区域融合发展,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等多种模式。各地靠经营村庄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推动农村资产市场化、公司化运营,逐步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和谐共生,形成“乡村共同体”,让集体和村民共同受益。
(本报临城8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