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福绘国画《珠崖风景水南村》局部。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耿翻拍
航拍崖州宁远河。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 杨树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平定南越后,在海南设珠崖、儋耳两郡,珠崖郡和儋耳郡成为海南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行政区划名称。与珠崖郡和儋耳郡同时期出现的,还有紫贝县、玳瑁县等地名。那么,海南古郡县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呢?
延德县、毗善县
以地方山水为名
古代临振郡(今三亚、乐东一带)曾有宁远县及延德县,这两个县皆因河流而得名。清光绪《崖州志》有记载:“武德五年,改临振郡为振州,治宁远。增置临川县。宁远以宁远水名。贞观二年,析延德置吉阳县。延德以延德水名。”
光绪《崖州志》又有这样的记载:“延德废县,以延德水名。在城西一百五十里白沙铺西南黎白港。隋置,本汉临振县地。南汉废,宋崇宁五年复置。”
如今,位于南海之滨的宁远县已不存在,但宁远河还流淌在三亚的大地上,这一条古老的河流被称为崖州文化的“母亲河”。那么,另外一条河流“延德水”的踪迹何在?黎白港,后又被称为“白沙港”,此处就是白沙河的入海口。今乐东佛罗、九所等镇在古时属崖州管辖,又根据延德县位于“城西一百五十里”推测,“延德水”正是今天乐东县境内的白沙河。
延德县诞生于隋大业三年(607年),三年之后的隋代大业六年(610年),延德县往北不远处,“感恩县”也诞生了。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云:“感恩县,东至州二百二十五里,二乡。汉九龙县地。隋为感恩县,取感恩水为名。”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也有相似记载:“感恩县……本汉儋耳郡地。《元和郡县志》云,本汉九龙县,隋大业六年改名感恩县,取感恩水以为名。”
跟宁远县、延德县一样,感恩县也因水得名。跟前两县不同的是,“感恩县”这一名称使用的时间很长,直至海南解放后仍在使用,而宁远县、延德县废置已久。
感恩县再往北,又有“义伦县”,这也是隋大业三年设置的一个县。《太平寰宇记》有记载:“宜伦县,二乡。汉儋耳县。隋为义伦县,州所理,因义伦水为县名。”义伦水,即今天儋州北部的北门江,隋代的“义伦县”正是以此来命名。
义伦县之北,曾设“毗善县”,这也是隋代时期海南临高设置的古县。“毗善县”因山岭得名,清康熙《临高县志》记载:“隋开皇立县于毗耶山之下,此毗善之所由名也。”
毗耶山也叫“毗邪山”,也就是今天临高的高山岭。关于毗耶山,《太平寰宇记》描述得颇为邪乎,书中有云:“毗邪山,山顶上有虫,似伏虫,俚人以虫为毗邪也。”“毗善”中的“善”如何得来,今已难以考究,不过“毗”正是取自于“毗耶山”。
“琼山县”是在唐代诞生的一个地名,南宋中期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有这样的记载:“琼山县,中,倚郭。《元和郡县志》:本汉玳瑁县地。贞观五年,分置琼山县,因县西六里琼山以为名。”琼山是古时琼山县西郊的一座山岭,后山岭之名演变为县名。
值得一提的是,感恩县的前身为“九龙县”,九龙县隶属儋耳郡,西汉元封元年置,因县治设在九龙山下,因此得名。“澄迈县”位于海南岛西北,这一古县的得名也与地方山水有关。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有记载:“澄江,在(澄迈)县前。源自县东安仁都,流出达海,四时澄澈,隋以名县。”澄迈县境内还有一条名为“迈水”的河流。“澄江”与“迈水”各取一字,“澄迈”这一美丽名称由此诞生。
珠崖郡、紫贝县
以地方物产为名
汉代时,人们习惯以山水之名来给海南古郡县命名,除了山水,地方物产也常常被运用到郡县名称当中。
“珠崖郡”诞生于西汉元封元年,这是海南岛上载入史册最早的地名之一。珠崖之名如何得来?《太平寰宇记》如此称:“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崖。”在明代海南进士唐胄所撰的正德《琼台志》中,也有相关记载:“珠崖,汉名。前纪应劭注:郡在大海之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名。”真珠也即珍珠,根据史料记载,旧时海南岛的海崖产珍珠,故而有“珠崖”之名。
“玳瑁县”也是西汉元封元年所置的一个县,这是琼山县(今为海口市琼山区)的前身,当时隶属珠崖郡。玳瑁是何物?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其所撰的《广志绎》中写道:“广南所产多珍奇之物。如珍则明珠、玳瑁……玳瑁龟形,截壳为片,贵白胜黑,斑多者非奇,出近海郡。”
玳瑁颇为珍贵,在唐代时曾经是贡品,清康熙《琼山县志》记载:“唐朝贡:曰金,曰银,曰珠,曰玳瑁……”海南人也将玳瑁写成“瑇瑁”,古时琼山地区出产此物,西汉时期此地的县名“玳瑁”正由此得来。
“紫贝县”是与珠崖郡、玳瑁县同时期诞生的地名,也同样以地方物产为名。紫贝县为文昌市的古称,汉代时隶属珠崖郡,《太平寰宇记》有记载:“文昌县,在旧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元十二乡,今二乡。汉紫贝县地,隋改为平昌县。唐贞观元年,改为文昌县,取偃武修文之意。”
那么,“紫贝”为何物?清咸丰《文昌县志》如此记载:“紫贝,一名‘文贝’,即蚜螺。背上紫点,文皆成列,腹下洁白,有刻如鱼齿,文彩焕烂。古取以为货贝凡有八,紫贝最美。”紫贝与玳瑁一样,也曾经被列为地方贡品,颇为珍贵。
儋耳郡、曾口县
以地方特色为名
最早有“儋耳”之名记载的,当为《山海经》,此古书云:“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疆。” 《山海经》被称为上古奇书,书中关于儋耳的记载甚为奇特。
儋耳郡置于西汉元封元年,郡城设在今儋州洋浦旧州村一带。关于“儋耳”的由来,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写道:“儋耳,今昌化军也。自昔为其人耳长至肩,故有此号。”古汉语中“儋”又通“担”,根据诸多古籍的记载,因当地有戴耳坠习俗,老百姓耳大至肩,因而得“儋耳”之名。
曾口县是位于今澄迈永发镇与海口交界处的一个古县,清嘉庆《澄迈县志》有记载:“曾口县,在县南七十里曾家东都。唐贞观十三年,于南境拆琼山县地建置,南汉省之,乃以地入澄迈,今之博罗村是其故址。”
“曾”有“是、为”的意思,“口”有“通道”的意思。2007年出版的《澄迈县志》这样记载:“(古曾口县)境内的南渡江中游有博罗、合岭2个渡口,为通往南黎各峒的通道关隘,故得名。”
除了上述这些郡县,在海南的历史版图上还曾出现临振郡(今三亚地区)、瞫都县(今海口琼山区境内)、颜卢县(今海口琼山区境内)、容琼县(今琼海境内)、苟中县(今澄迈境内)、博辽县(今陵水境内)、富云县(今万宁境内)、武德县(今文昌境内)、吉安县(今昌江境内)等多个地名,但由于年代久远,且古籍旧志记载甚少,因此很多古郡县地名的由来,如今已难以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