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然兵(前排者)和学生们交流农机装备设计情况。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黎鹏视频里,伴随着一阵阵轰鸣声,一台自走式薯类联合收获机不断向前收割地里的甘薯,然后经传送带将甘薯运至箩筐中。几名海南大学学生一边清理甘薯上的泥土,一边观察设备作业是否正常……
看着视频里的学生们,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杨然兵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像这样的视频,杨然兵的手机里还有很多。他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一些学生刚开始对科研工作了解不多,也不太想去一线学习。如今,他们不仅主动扎根在试验基地里,还积极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机装备的试验情况。
2020年11月,海南自贸港建设吸引杨然兵从山东来到海南,成为海南大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长期从事田间育种试验机械化技术研究的他,希望能研发出更多适合热带地区农业生产的农机装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装备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力”。
在杨然兵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由他担任负责人的海南大学“农业农村部热带高效农业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农村部南繁育种全程机械化科研试验基地”分别在海南儋州和三亚成立,为团队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长期以来,海南甘薯产业都存在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杨然兵团队为此研发了12种适用于海南沙质土壤的甘薯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装备,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甘薯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基地,破解了过去甘薯生产作业“无机可用”的难题。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开展,杨然兵越来越感觉到海南农机人才的匮乏。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杨然兵组织团队十余名教师分别拍摄视频,向大学新生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项目课题。“通过‘大团队’培养模式,能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项目,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的意识。”杨然兵说。
海南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2022级研究生王培宇是杨然兵的学生。他在研二时先到企业实习,然后又到儋州、三亚的试验基地做实验。
“杨老师总是想方设法为我们提供外出实习锻炼的机会。他常常对我们说,如果一直待在实验室里,不到企业和田间地头去,就设计不出符合实际生产需求的农机产品。”王培宇说,到企业实习,让他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眼界更加开阔。同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为他提供了更多课题研究的灵感。
“作为教师,要为学生答疑解惑、树立榜样,与他们共成长。”在杨然兵的带领下,他所在团队的教师都在儋州或三亚的试验基地与学生一起开展科研项目。
“和硕士、博士相比,本科生更年轻,发散性思维较强。有时候,这三个群体在一起能够擦出许多科研‘火花’。”杨然兵在教学时发现,很多本科生只有上课时才做实验。他便向学院建议,鼓励本科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向他们开放学院闲置实验室,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田间地头和生产车间,永远是最好的课堂。”如今,不少本科生主动到三亚和儋州的试验基地开展科研项目,让杨然兵十分欣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海南培养更多适应农业机械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