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建造的海南师专图书馆。
海南师范学院时期的校门。
爱国华侨胡文虎捐建的游泳池遗址。
范基宁(中)和校友合影。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师范大学提供
蔡于江(左)参加比赛后拍照留念。受访者供图
2012年参加军训期间,邓火红(右二)与同学合影。受访者供图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琬茜 通讯员 曾丽芹深秋的风吹过,海南师范大学校园里的大榕树更显苍翠挺拔。寒来暑往,它们始终静静伫立,迎来又送走一批批优秀学子。1949年,符致逵等一批琼崖有志之士,怀抱振兴海南教育之初心,在琼台书院内建起了海南第一所公办高校。从此,海师就像一颗榕树种子在琼州大地生根发芽、芬芳远播。
2024年11月8日,海师将迎来75岁生日。这所与新中国同龄,被称作“琼岛名校,教师摇篮”的高等学府,历经75年栉风沐雨,愈发展露出蓬勃向上的风姿。
回望历史,每一位海师人心中都有一段珍贵的海师记忆,它或波澜壮阔,或恬静美好,蕴藏着对母校的真情实感。近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对话不同年代的海师毕业生,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海师情。
“40后”范基宁:氛围育人细无声
“全校学生齐心协力背沙、运红土,一起修筑学校体育场”“食堂是一间大大的茅草屋”……60多年过去了,谈到上大学的时光,“40后”范基宁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1963年的夏天,一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让范基宁与海南师范专科学校(海南师范大学前身)结缘。当时,海南归广东省管辖,广东仅有两所师范院校:华南师范学院、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其中,海南师范专科学校仅设中文科、数理科2个专业,共招收150名学生,来自海南的学生寥寥无几,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那年中文科招了90人,我是班上海南学生里唯一的女生。”范基宁回忆,当时学校文体活动不太多,入学后不久,她就凭借在文艺晚会中展露的朗诵才艺,成为不少同学心目中的“偶像”。
上大学期间,范基宁经常往图书馆跑,有时一“泡”就是一整天。她清晰地记得,那是学校唯一的高楼,有6层高,楼顶的造型像是一本摊开的书。在图书馆里,学子们认真看书,求知求学的氛围很浓。
为了让学生们享受到更多优质教学资源,海师从全国知名高校引进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当时学校还未开设英语专业,但从中山大学请来了一位英语老师。”范基宁说,部分对英语感兴趣的同学“组团”跟着这位老师学英语,师生关系很融洽。
学生们也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学校广播站每天播报全国重要新闻资讯及英雄模范事迹,大家通过听广播了解校园外的世界。“早、中、晚都播出,我有幸也是广播站的一员。”范基宁说。
在海师求学,范基宁不仅结识了多位学术造诣深厚、品格高尚的老师,还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的朋友。如今,她时常在校友群中与他们交流,组织大家重返母校叙旧。
“70后”蔡于江:难忘师恩同窗情
“当年学校只有一个田径运动场,跑道还是煤渣铺的。”回忆起30多年前一次次奋力奔跑的画面,“70后”蔡于江思绪万千。
1991年,怀揣对体育运动的热爱,蔡于江来到海师求学,就读体育教育专业。次年,他因成绩优异,代表海南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
然而,在一次赛前训练中,蔡于江不慎受伤。这一突发状况,让他险些错过了这场重要的运动会。受伤后,他一度陷入失落、焦虑的情绪中。指导教练柯向渔见状,主动担负起照料蔡于江的重任:关注伤势,为他量身定制训练计划;每天准备营养餐,以确保他能迅速恢复体力。
“柯教练耐心开导我,帮我重拾信心。他的关怀与帮助,令我终生难忘。”回忆起与柯向渔相处的点滴,蔡于江深情地说。
难忘的还有同窗情。备赛期间,蔡于江的同学帮他搜集比赛资料,协助他进行恢复性训练,在他因伤缺课时主动帮他补习、耐心讲解知识点……这些温暖的小事,蔡于江一件件记在心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蔡于江顺利参赛,并在大运会标枪比赛中斩获第七名。“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蔡于江感叹。
毕业后,蔡于江选择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成为一所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看到乡村的孩子们因知识焕发光彩,那份成就感无可替代。”他先后鼓励多名学生通过发展体育特长,跨进高等学府的大门。
得益于在海师求学期间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以及参加教育实习和教学实践等,蔡于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海师给我的滋养,一直在发挥作用。”他说。
“90后”邓火红:上好社会“必修课”
恢宏大气的校园、设备齐全的教室、宽敞舒适的宿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入读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后,邓火红发现这个现代化的校园几乎满足了她对大学生活的全部向往。
2012年,邓火红进入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就读。那时,桂林洋校区新建不久,各类教学用房相继完工,多个学院的师生搬迁入住。
几顶帐篷、一摞传单、三五声吆喝……那年9月开学,校园里很快掀起了社团纳新的热潮。望着眼前各式各样的社团招牌、宣传海报,邓火红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还没等她研究明白,一些社团的报名表已被拿光,“那些热门社团十分抢手”。
后来,邓火红加入了学校的爱心协会,通过参加志愿活动,为孤寡老人、孤残和失学儿童提供帮助。
“在服务他人的同时,社团也帮助我们成长。”邓火红说,海师丰富的社团活动不仅让学生们的生活精彩有趣,也让他们与社会有了更紧密的联结。
大四那年,在学校的组织下,邓火红前往屯昌中学顶岗支教。初登讲台,她稍显紧张,未能与学生们充分互动。后来,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她逐步掌握了上课的技巧和方法,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教学需要经验,课上得多了,接触的学生多了,自然得心应手。同时,要注重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实践,邓火红喜欢上了站在讲台上的感觉,下决心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2017年,邓火红考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特岗教师队伍,成为琼中乌石学校的一名化学兼生物老师。从教7年来,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开展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实验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知识。
出色的教学能力让邓火红收获不少荣誉,2024年9月,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接过沉甸甸的证书,邓火红感慨地说:“感谢母校的辛勤培育,为学子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无比珍贵的实践机会。”
不同年代的海师学子,有着不同的海师记忆,那是对青春的镌刻,更是一种精神烙印。当阳光洒在大榕树的枝叶上,海师已开启下一个发展篇章,与海师有关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