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咖啡。通讯员 程守满 摄
从种庄稼到“种风景”■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豌
稻田水渠上建了8间黄色稻草休闲亭子,路过的村民经常看个不停。近日,定安县岭口镇封浩村村民、海南封浩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代杰在亭内,一边喝着现磨咖啡,一边熟练地打开平板电脑,查看作物生长的各项数据。
从稻草亭内望去:生产路两侧被黄色、粉色美人蕉装点,绿色田地种着不同瓜菜。这片约350亩的耕地可不简单,它有着多个亮眼的标签:良种、富硒、智能管理、农文旅融合。
“虽然受‘摩羯’等台风影响,今年产值预估仍可达520余万元。”在亭子内,47岁的王代杰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但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很传统的稻田,村民投入多收益少。”
田里生“金”,如何做到的?在王代杰看来,这是因为稻田有“三变”。
第一次变化,从卖稻米到卖品牌。
富硒黑土地,四周环山,流进水渠浇灌田地的都是山泉水。这是王代杰2020年回乡时看到的场景,“种植资源很好,但是因为种植技术不到位,而且不懂选择优良品种和打造品牌,所以才会亏损。”那一年,长年在海口打拼的王代杰,在岭口镇和封浩村的支持下返乡创业。
于是,王代杰顺势而为,在稻田上做了些新尝试。2021年,他租下该村50亩地,联动专业研究院指导,根据市场需求,优选“海南好米”品种,并于当年注册“皇州封浩洋”大米品牌,推出2斤装和10斤装两种规格,打入礼品市场。
“当时我们种出来的水稻,每亩比往常增产一两百斤,加工后价格稳定在每斤8元。”王代杰说,同时夏季水稻收割后,冬季轮种反季节瓜菜,持续提升亩产价值,这一初步尝试的成果,令他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第二次变化: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2022年底,海口羊山大道至定安母瑞山公路(定安段)正式开工了。王代杰敏锐地觉察到,这条路建成后将极大缩短岭口镇到海口的驾车时间,“路通了,农货会更方便卖了。这坚定了我扩大种植规模,加快迈向农业现代化的信心。”
2023年,相比此前短期流转土地,王代杰一口气租了300亩土地,用于种植水稻。同年10月,曾经在海口创业做网络信息设备的他,发挥“老本行”长处,投入近300万元打造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有了这个“智慧大脑”,可以实现基地空气质量、温度、湿度、水质、氮磷钾含量等多种数据的实时传输、记录,设备还可以远程控制。
“现在,只需一部手机,就能掌握整个基地农业生产信息,还能根据数据反馈,进行远程浇水、施肥等操作,大大提高了种植的效率和质量。”王代杰说,而这只是智能化的1.0版本,“以后还要升级,现在农产品只能实现部分溯源,以后全部都能溯源,而且还将实现机器人采摘。”
第三次变化,从种庄稼到“种风景”。
“来晚了根本抢不到位置。”王代杰笑着说。结合定安全域推动的“村咖”这一乡村振兴品牌,他今年初投入30余万元,在稻田边打造乡野气息十足的稻田咖啡亭,每到晚上,8间屋子和10张户外露营桌经常满座。
此外,他还联动县镇村资源,打造夜间观影、演出等活动,后续还将利用稻田中央一处小土坡,打造一片休闲区域,“结合我们的蔬菜大棚产业,除观光旅游外,还可以进一步发展田间研学,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就在稻田的不远处,王代杰还利用封浩村小学闲置校舍,按照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的标准打造海南封浩洋农民田间学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和返乡创业带头人!”喝了一小口咖啡,王代杰坚定地说。
封浩村,新的变化又在酝酿中。
(本报定城11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