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铸造向天图强新引擎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纪实 2024年12月01日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梦晓

  11月的最后一夜,我国航天事业又迈出铿锵一步——

  从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升空的CZ-12,尾焰刺破穹顶,直奔浩渺星河,成功实现首发!

  作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022年7月开工建设,至2024年6月完成建设并具备首发能力,总共历时23个月;从具备首发能力到实现首发成功,仅用时5个月。

  这一切,宣示着中国航天事业追赶世界一流的决心意志,见证着新时期航天建设者们不畏艰辛、创新超越的铿锵步伐,演绎出一曲众志成城、矢志航天的精神壮歌。

  顶层设计加持,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蓄力成型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关注和重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作为一项重大国家工程,2022年7月6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开工仪式在文昌举行。

  “作为商业航天的基础性工程,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开工建设,必将有利于助推海南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世界一流的文昌国际航天城。”时任海南省省长的省委书记冯飞在致辞中表示。

  欢腾的气球升空,挖掘机铲下第一抔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随即开启大干特干模式。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所在文昌市东郊镇天气多变,时常阴雨绵绵。但外在的天气状况,却抵挡不住大家冲刺工程建设节点的干劲。

  完成发射工位基础施工,进入主体安装阶段;发射场供电系统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发射场加注供气系统开工建设;二号发射工位导流槽底板浇筑工作胜利完工,取得建设的又一阶段性成果;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主干道全线贯通;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110kⅤ商业航天站正式并网送电……

  从一片荒土到蓄势成形,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期间,海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建设情况。

  “我们宣誓,分秒必争,全力冲刺,为建成国际一流商业航天发射场不懈奋斗!”今年3月1日,海南商业航天“决战百日·确保首发”誓师大会在一场春雨中开启。

  现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商发)全体员工以及来自各项目承建单位的建设者共400人面朝大海,齐声立下誓言。

  一步一脚印,栉风沐雨紧抓建设

  “建设”二字,写在纸上只有14笔,落在实处,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作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一切,无不烙印着一个“新”字。其中二号发射工位有着深达22.5米的导流槽,是工程建设的难点——

  相较于常规工业建筑,导流槽的建设复杂得多,异型、非标结构多,基坑开挖深度大,场内外接口单位多,管线排布复杂。

  如何有效保证施工质量?如何在保证工期和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基坑支护和降排水方案?如何有效做到与众多接口单位的协调联动,避免冲突,合理优化布局?

  土木工程专业出身、承担导流槽施工任务的中铁电气化局二公司项目负责人的许欣,感受到了来自新征程新挑战的“当头棒喝”。

  “商发项目启动前,有关此类工程的具体建设内容是保密的,对我们来说一定程度上完全是一个新领域。”看着如今已经成功实现首发的二号发射工位,许欣仍旧记得当时的迷茫之感。

  他说,走出迷茫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起来。项目团队针对性聘请行业内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组建技术团队,研究制定施工方案,在紧锣密鼓中加速推进。

  导流槽基坑开挖与支护是本项目的重难点工程,项目团队在对工期、安全、质量及经济因素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后,最终选定“止水帷幕+放坡+土钉护坡”的围护方式,不仅有效保证了基坑安全,同时大大降低工程造价。

  每天早班会针对当日重难点施工进行安全交底,专职安全员全天候巡视,每日例会对发现的安全问题通报分析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定期组织工人开展安全风险警示教育……面对全新的挑战,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守护安全的“零”。

  推进施工建设的路有点坎坷,但终究抵不住“沐甚雨、栉疾风”的坚毅与勇气,许欣说,“那段时间,做梦都是脚手架和高空作业,现在想来还真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只有众志成城,方能攻坚克难,只有苦干实干,才能再创奇迹。”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启动建设后,海南商发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天梁曾在多个场所,向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说过这样的话。

  自项目启动以来,从方案设计到土建施工,从设备生产到安装调试,直至最终圆满竣工,整个建设计划极为紧凑,项目协调工作极具挑战性。

  杨天梁对此感慨万分。他介绍,项目坚持统型设计,克服土建施工中的重重困难,加速关键设备制造,有效统筹安装与调试工作。在项目快速建设的23个月里,商发公司每天召开例会,加强凌晨现场检查通报,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切实做到昼夜不停赶工期,重大问题不过夜,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竣工。

  与时间赛跑,任务目标箭在弦上

  今年6月6日,经过585个日夜的紧张建设,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竣工,首发箭全系统合练同时启动——于此时的海南商业航天而言,这意味着全员进入“软件”测试日程。

  怎么理解合练?杨天梁向外界解释这个概念时常会竖起食指:“所有的环节都是真实的配合,和真正的发射唯一不同的是,合练时不会按下最后的发射键。”

  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及发射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考核各系统之间接口的匹配性和工作的协调性、检验应急处理能力和逆流程操作……似乎此时对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既然是全系统合练,在合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成功保障首发,便是最实际的意义。然而真正解决问题的过程,仍让众多“商发人”感到心焦。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海南文昌火箭发射保障有限公司总经理首俊明犹记得,今年8月的一次合练,系统测试总是无法过关。大半个月的时间里,他吃不下、睡不好,总和杨天梁反复讨论:到底是哪出了问题?是硬件不适配,还是软件不到位?

  层层筛,反复查,技术领域的事情容不得丝毫马虎,在先进的科技面前,也只能用最笨的办法解决问题。等症结真正解开后,首俊明悬着的心才轻轻放下。

  海南商发发射事业部加注供气室主任何艳是发射场里的一名“娘子军”,负责加注供气系统调试工作。

  火箭就像一个大口袋,要装满燃料才能借势起飞,因而在航天发射领域,加注供气系统格外重要,堪称发射场的“生命线”和“动力源”,尤其注重精准、精细,需要耐心打磨,不容任何闪失。

  在近2500亩的发射区,她带领团队穿梭于各个气源库区之间,仔细研究工作效率、工作质量,通过串行改并行、简化系统结构的创新手段,减少了调试时间;在煤油系统调试中,又改用气瓶供气,简化步骤,以确保调试工作更高效顺畅。

  一项项工作成果,让何艳获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可她仍有烦恼——

  在海南施工,技术难题并不难克服,而多变的天气却常常成为阻碍因素。何艳说,风雨天气到来,经常会影响设备入场,也容易让原定的调试时间不得不推迟。

  面对“恼人”的天气,她需要在克服天气影响的基础上推进施工。“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24小时昼夜不停赶进度。”何艳说,随着火箭卫星进场等关键节点的临近,每个人必须与时间赛跑,凡事须超前完成,绝不能在关键时刻给整体拖后腿。

  建设一流发射场,书写崭新航天故事

  11月29日下午4时许,距离发射时间已不到30小时,首俊明再次来到二号发射工位前。

  遥遥望去,已在发射区等候发射任务的CZ-12高高伫立,箭体上印着的五星红旗鲜艳明亮,“中国航天”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海上的风拂面而来,摇曳的椰林身姿绰约,温和的阳光打在首俊明的脸上,令他感慨万千。“这是一项极有成就感的事业。”他说。

  杨天梁告诉记者,公司刚成立时,只有首俊明一个懂航天发射的专业技术人才,他是海南商发初创时的“定海神针”。海南商发最早的公司架构设置、软实力建设、技术方案编写、合同编制等都离不开他。

  而今,航天精神在传承,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不断创新,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塑造成型:这里已经形成新工位、新火箭、新机制、新团队的“四新”模式。

  新工位——二号发射工位是我国首个液体通用型发射工位,发射模式采用水平组装、水平测试、水平转运的“三平模式”,可兼容10余个型号火箭发射需求,是一次创新之举。

  新火箭——此次执行发射任务的CZ-12,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液体运载火箭,为中国首型4米级直径单芯级液体运载火箭,两级构型,首次亮相引得无数关注。

  新机制——海南商发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将承担起对接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任务,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激活商业航天市场。

  新团队——从全国各地招募的航天技术人才汇聚于此组建而成全新团队,经过磨合、学习、提升,将服务于国内外商业航天需求。

  在创新的路上,还有许多值得纪念的身影。

  有24小时执勤的塔勤团队,围着发射工位行走修检,高温、高热、高盐的海边环境,让他们蜕了几层皮;

  有承担着推进剂、特种气体等介质以及加注供气管路的检测化验工作的化验团队,在工作的分分秒秒,他们都有被液氮、液氢等低温介质和高压气体冻伤、击伤的风险;

  有必须做到“零失误”的保供电团队,他们巧用无人机“诊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电路故障,得以支撑整个发射场的安全用电;

  还有白发苍苍的“老航天人”李东平,迈着坚毅的步伐,带领着“航天新兵”穿梭在一个个库区、一个个厂房,做着发射前的各项技术安全检查……

  不说大话、不唱高调,不讲困难、不计代价,这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

  11月30日22时25分,金色巨焰,映透山海。当首发成功的消息传来之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内全员沸腾。

  这座我国最年轻的航天发射场,不断刷新探索太空的中国高度。等待它的,是星辰大海,是无数中国人对太空的无限期待。(本报文城1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