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认识和把握“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结合”是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打开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新空间,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科学逻辑,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是其理论自洽性的内在要求及科学性的重要标志,既是其现实逻辑的理论依据,又是其实践逻辑的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两种思想文化体系虽在本质上有一定差异,但在价值观和实践观上又具有诸多共通之处。在价值观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人民观、生态观等具有高度契合性。比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所向往的“天下大同”图景不谋而合,马克思主义坚守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以民为本”异曲同工,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思想高度一致。在实践观方面,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强调“知行合一”,二者均重视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正是在不断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补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概念的简单组合,而是二者的“双向互动”,有极强的互补性。在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发芽,就必须融入中国的文化体系和话语体系,孕育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和包容的共同特点,这为它们实现互相发展与相互成就提供了可能,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力量,使之充满生机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使之更具有中国特色。
二、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必然在现实逻辑中展开,顺应时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第二个结合”的现实逻辑。
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需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次结合”打开并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空间,要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将其有机地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与创造中,在当代中国赓续中华文明,为中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坚实思想支撑,为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持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但是经济和政治的复兴,也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强大物质力量的支撑,但更需要宝贵精神力量的指引。“第二个结合”实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改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逻辑是“第二个结合”实践过程中所蕴含的历史必然性,既是其理论逻辑的主要来源,又是其现实逻辑的实质要求,体现了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历史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科学行动指南。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第二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才能增进中国人民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方向,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行稳致远。
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需要深入挖掘、科学准确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同时,还要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不忘原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创新,使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凝聚“第二个结合”强大合力解决具体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以解决中国具体问题为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遵循,凝聚共识,形成强大合力。面向国内,要着眼于凝聚共识,形成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强大合力。面向世界,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以中华民族的气度和中华文明的底蕴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作者汪丽红系海南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赵志强系郑州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海南开放大学自贸港基层建设和思政工作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