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桥头镇玉包港的美景。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三亚市海棠区藤桥西河的晨景。 孙清 摄
■ 杨树一座桥梁,可以沟通南北、跨越天堑,对于老百姓出行往来来说异常重要。古时桥梁稀缺,一旦有桥梁建成,那么这一座桥梁往往成为地方标志物,因此也容易演变成为地方之名。海南有不少以“桥”命名的村镇,这些地方因桥得名,但得名方式又不尽相同。
板桥、藤桥 以“桥”加上材质命名
板桥镇位于东方市的最南端,古代此地设市、村,已经用“板桥”这一名称。板桥镇靠海,古代有“板桥港”,民国《感恩县志》记载:“板桥港,即《通志》石排港,在城南十五里。水中有巨石横列,受滩汉沟水入海。港口狭小,通塞无常,仅容小舟。”
板桥港口原有清代古迹“板桥石刻”,民国《感恩县志》记载:“板桥石刻,在城南十五里板桥市西港口。相传有巨石耸立,上有篆文云‘板桥东,板桥西,白云头上过,路滑马停蹄’十六字。今潮蚀沙剥,字漫灭无存,石见少许。”
“板桥”之名,来源于一座桥梁。这一座桥梁建于元代,当时是用木材建成,而到了明代正德年间,知县张昺又重修。“板桥”之名,在明代时期已经出现,明正德《琼台志》如此记载:“板桥,在(感恩)县南一十里中和乡。元以木建。国朝正德五年,知县张昺重修。”
《东方县志》又有记载:“板桥镇因板桥村而得名。板桥村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因村西侧有一条通海洪沟,潮涨时阻挡村民出入,村民便搭架木板为桥通行,故取名板桥村。板桥镇汉时隶属九龙县,明清时隶属感恩县中和乡,后隶属板河乡。”
在三亚市东部,原有一个名叫“藤桥”的古镇,此地在古代属于崖州东部的咽喉之地。藤桥镇历史悠久,“藤桥镇”这一名称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明万历《琼州府志》记载:“(北宋)熙宁六年改(崖州)为珠崖军,以吉阳县为藤桥镇,宁远县为临川镇。”
藤桥主要河流有东河和西河,古称东水、西水。关于东河,清光绪《崖州志》如此记载:“藤桥东水,源出陵水县某代弓石岩岭。西流,入州境。……绕藤桥市东南,与西河会,下合口港,入海。约行一百三十里。”东河是藤桥境内最大河流,也是三亚第二大河。古人在东河架设了用藤建成的桥,随后桥头的村落得名“藤桥”,而镇也沿用了村名。
2001年8月,三亚市实行乡镇行政区划撤并,藤桥镇、林旺镇合并成立海棠湾镇,如今该地仍存有以“藤桥”命名的藤桥村、藤桥港。
桥头、南桥 以“桥”加上位置命名
桥头镇位于澄迈县西北部,东与老城镇接壤,南连福山镇,西邻临高县,北望琼州海峡。
“桥头”早见于古志书之中,明万历《琼州府志》记载:“桥头市,(在)南楚都。”
关于桥头市和桥头墟,《澄迈县志》的记载更为详细:“桥头墟,古代属恭贵乡南楚都。明洪武年初,相传洋水下桥头村,有一位村妇先在此……买卖,渐成集市,故名桥头市,沿袭至今。1961年5月,从福山公社分出桥头人民公社,公社管委会驻在桥头墟,此后区、乡、公社、镇政府亦驻于此。”
一个桥头村的老妇(坊间也传称“桥头姆”)摆摊做小生意,后来不少人都跟着聚集到此做买卖,最终此地变成了“桥头市”,这就是桥头墟的前身。“桥头”的源头为老妇生活的地方,此地之所以有“桥头”之名,是因为这个村落处于一座桥的桥头位置。
万宁市后安镇有一个桥头村,这一村庄的旁边有一条小河,过去人们为了出入方便,在河上架设简易桥梁,后来村庄也得了“桥头”之名。
南桥镇地处万宁市南部,位于太阳河流域上游,因镇政府驻扎于南桥墟,因此镇沿用墟之名。南桥墟是万宁西南地区的老墟镇之一,清末设置。民国时期,海口至三亚公路开通,南桥墟即是这一公路在万宁境内的最南端的一站,再往南走就是陵水县境。
此地位于万宁最南端,且辖区内有一座著名的桥,因此有了“南桥”之名。
在南桥镇,还有桥北村、南桥村、桥南村以及桥中村,这些村庄皆以“桥”加上方位来命名。东方市板桥镇也有桥北、桥南两个村庄,命名方式与南桥镇这些村庄相似。
琼海市塔洋镇有一个东桥村,这一村庄的田野上原有一条大水沟,古时百姓架设木桥以方便往来,该村自行架木桥出入,村庄坐落于桥的东边,因此得名“东桥村”。
新桥、洗马桥 以“桥”加上相应字词命名
新桥镇位于文昌市的西部,东靠文城镇,南与南阳镇相连,西邻海口市大坡镇,北接东路镇、潭牛镇。“新桥市”是文昌的一个古墟市,明代时创立,在清咸丰《文昌县志》“墟市”篇目中,有这样的记载:“新桥市,(在)北山图。”
清道光《琼州府志》有记载:“新桥,旧名洽水桥,在城西二十五里北山都。明万历四十一年,通判潘大熙创建。”清咸丰《文昌县志》也有更详细的记载:“新桥,即洽水桥。在县西二十五里北山都。明通判新桥潘大熙造木板桥。国朝嘉庆间,邑令熊率乡民陈发舜等募修,易以石。”
新桥墟曾被称为“旧市”,清代嘉庆年间,这里新建一座石桥,称为“新桥”。新建的石桥被取名为“新桥”,而新桥边上发展起来的墟市,后来也得名“新桥市”,“新桥”由此得来,且沿用至今。
洗马桥位于海口府城镇,关于这一桥梁的得名,万历《琼州府志》有记载:“洗马桥,县西南二里,宋建。人多此洗马,因名。又名驭仙。水自龙井流出,达瑞云桥。”
历史上,海口府城西南近郊一带水草丰茂,古称龙潭水、南溪水、南桥水、学前水的美舍河也自此流过,这里有充足的草和水,因此不少牧马人会将马匹带到此喂养。在美舍河上,有一座桥梁,因牧马人常到此洗马,久而久之,桥梁得名“洗马桥”。如今,后人重建的洗马桥依然横亘在美舍河上,这一桥梁沟通美舍河两岸,而跨越这一桥梁的道路,后人沿用桥梁之名,称为“洗马桥路”。
儋州市有一个名为“沙凌桥”的村庄,相传此村先祖来自福建莆田,明代时期,村庄一些有识之士捐款在村边河流的沙洲建成一桥梁,当地俗语“沙凌桥”,后来此桥名气太大,因此村庄也改“沙凌桥”为村名。
万宁市有一个桥铺村,最初村民在桥头设铺做小买卖,后发展成一个村庄,村庄最终也使用了大家约定俗成的“桥铺”为名。此外,文昌牛桥村、万宁扛桥村、海口古桥村、琼海文桥村等村庄,都以“桥”加上相应字词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