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先生自刻自用田黄印。
西泠印社一隅。
“西泠印社中人”印章。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丁仁书法作品。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褆书法作品。
《西泠八家印存》。
坐落于西子湖畔、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已传承百年。
■ 李玉萍两个甲子,几度春秋。癸卯年,西泠印社迎来了建社120年华诞。西泠印社举办的“庆祝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系列活动”从2023年11月开始陆续进行,主要内容有:社庆大会,作品展、捐赠藏品展、发展成果展、海内外印社联展等系列展览,学术研讨,座谈交流等。长沙、哈尔滨、香港等地的庆祝展览活动也纷纷展开。百廿芳华,合于方寸。一个以印为本的社团,在120年里,始终一脉相承,延绵至今,西泠印社堪称奇迹。
逆潮流承古
清末因国衰民疲而锐意维新改革,“西学”大举进入中国之际,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孤山一隅,四位年轻人常常聚集在一起,把玩金石、品评篆刻,钻研当时作为最旧学、最不时髦的“印学”“篆刻学”“金石学”。他们逆潮流承古、求解于中华文化不灭之道。为保中国金石文化传承,重振古老印学艺术,1904年,四人在孤山上营建“西泠印社”,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由篆刻家自发组织的民间社团。他们以人无我有、人弃我取的精神,奠定了金石艺术存亡继绝的宏大基业。这四位年轻人是丁仁、王禔、吴隐、叶铭,他们被后世称为“西泠四君子”。建社初期,“西泠四君子”捐地、捐房、筹款,谋篇布局,在孤山上建起一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相映衬的江南园林作为印社社址。从此,孤山从静寂中醒来,走进了与金石、书画、印人相伴的佳篇乐章之中。
今日,坐落于杭州市孤山路31号的西泠印社,占地面积5亩多,建筑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社址内建筑构思布局巧妙,亭台楼阁等多处明清古建筑皆借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井然有序,且与山势融为一体。主要建筑有柏堂、仰贤亭、前山石坊、石交亭、四照阁、华严经塔等。建筑精雅,景致幽绝。与其他江南园林不同的是,这里人文景观荟萃:各处建筑均挂匾披联,大师先贤名人墨迹比比皆是,举目可见。室外可谓每石必刻,摩崖题石林立。行至其间,步步有景,让人沉浸于书印山水建筑之间,有身心俱美之感。西泠印社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当时金石书画艺术的净土。
齐心护国宝
西泠印社在保护金石国宝方面是不遗余力的。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曾差点流落海外。清咸丰二年(1852年),《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在浙江余姚客星山出土。此碑是迄今为止浙江省最古的汉文石质碑刻,刻于东汉建武年间,碑文保存基本完好,全碑217字,书体介于篆隶之间。因其巨大的历史和文字研究价值,被《余姚县志》誉为“浙东第一石”。
关于此石碑落户西泠印社,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21年秋天,日本商人购买该碑并已装船,准备运往东洋。华夏古物外流,许多人坐不住了。时任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先生获此消息后,振臂一挥,倡议并捐献财物,号召社员积极捐款、捐献书画印谱、举行义卖等等,同时发起募赎石碑的活动。最后集60余人之力,在短时间里筹募巨资,购回了石碑,使之落户西泠。后在西泠印社的观乐楼南、文泉之西修筑石室,为保存此碑之用。吴昌硕还亲撰《汉三老石室记》记录前后事由。此后经年,该记成为西泠人分外看重的文化渊源印记,吸引着各地无数书法篆刻爱好者前来观摩、学习。
当年那批西泠印社社员不遗余力,购回历史文化遗存,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印学研究范畴。如汉三老石室楹联所书“竞传炎汉一片石,永共明湖万斯年”这一珍贵石碑文物,连同保护国宝的爱国义举,都长久地在此留存。
西泠印社中人
中国邮政于2023年11月11日发行《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纪念邮资信封1套1枚。邮资图画面中心为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吴昌硕刻制的印章“西泠印社中人”。
“西泠印社中人”印为西泠印社社员证上所衿之印。该印章材质为青田石,印面为3.3厘米见方,印章高7.8厘米。边款:“石潜、辅之两兄属刻,持赠书徵三兄社友金石家。丁巳春仲,安吉吴昌硕。”此印是丁巳年(1917年)吴昌硕74岁时,应印社创始人丁仁、吴隐之邀,为印社早期社员葛昌楹(书徵)捉刀所制的一方印章。“西泠印社中人”印章为朱文,篆法古朴,一派石鼓文气象,章法处理上富有变化,线条斑驳厚实,边框处理独具匠心,为吴昌硕晚年炉火纯青的绝世佳品,印章目前由西泠印社收藏。印章得以回归西泠,还有一段广为传颂的印坛佳话:自吴昌硕完成此印章,赠与葛昌楹后,这枚印章曾消失数十年,去向无人知晓。直至1977年,“西泠印社中人”印章出现在上海某拍卖会场,并被西泠印社日本名誉理事小林斗盦拍得。癸未之夏,在西泠印社立社百年将临之际,小林斗盦将此印作为珍贵的礼物奉赠印社,回归于它离别了多年的初始之地——西泠印社。
薪火赓续“藏”
在西泠印社双甲子社庆之际,回顾往昔可以发现,社员们把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捐给社里了。在建社之初,社员和贤达们捐赠印社的财物品类繁多。丁仁捐出自家土地,吴隐捐出土地及房屋,李辅耀捐赠土地……
社员们捐出的不仅有土地和房产,还有钱资、印谱、印章、器具等等。社员张鲁庵将他毕生收藏的433部历代印谱、1525方历代玺印、流派印章捐赠给印社。社员中的收藏大家葛昌楹、王福庵、王个簃、戚叔玉、杨鲁安等人也纷纷向印社捐赠。从文彭、何震到“西泠八家”,从殷墟甲骨到《十钟山房印举》,珍稀程度标领高峰。百余年来社员们“薪火赓续”,西泠印社逐步聚积起可观的传世精品,典藏不断丰富,保存了一份丰厚的艺术遗产。目前,西泠印社已藏有印章、印谱、书画等近2.7万件。
西泠印社不为“藏”而“藏”。从2013年开始举办“美德嘉行”系列展览,如:专题捐赠展、全国印社交流展等等,积极推动藏品走出“深闺”。社员及贤达们的捐赠佳品,辅之以学术讲座、创作互动等环节,为艺术爱好者和社会公众提供鉴赏和品评艺术作品的平台,同时也向捐赠者表达感谢和敬意。
虚位见风骨
西泠印社内的第一座建筑物为仰贤亭,是早年间专事祭祀已故印人的地方。仰贤,望文生义,仰前贤之功德,慕道德之文章。站在亭内,凝望两壁上历代名家印人的石刻画像和题赞,仿佛能窥见前辈们在此流连的时光。仰贤敬贤是西泠印社的传统, “西泠四君子”从建社伊始,不为名利所动,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坚守文化传承。在建社后近十年,他们虽均为饱学之士,但都是谦谦君子,不肯出任印社社长一职。社长职位一直空缺至1913年,西泠印社迎来首任社长——近代艺坛巨擘“石鼓篆书第一人” “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吴昌硕先生。
加入西泠印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藏、考古、文史等之卓然大家,其中著名的有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商承祚、钱君匋等,不胜枚举,在近现代书画史上都是熠熠生辉。他们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文物收藏、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建树卓越,在国内国际印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
“西泠印社中人”始终坚持于金石甲骨间寻找中华文化源头,在纷繁世事中恪守君子风骨。在西泠印社120年的历史中,社长之位经常空缺。继吴昌硕首任社长后,历任社长还有六位先生,他们是: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和饶宗颐。纵观这七位社长,无一不是诗书画印多方位精通的全才,他们有的不仅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造诣,更有德高望重的品行。2023年11月11日,西泠印社召开第十五次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第十一届社领导班子,社长一职空缺。也许,对西泠印社而言,社长之位不仅仅是一个掌门人的角色,更是一座艺术的“珠穆朗玛峰”。西泠印社所等待的不仅仅是一位艺术造诣深厚的通才、全才、登高而呼应者云集的大师,更是一位能够担当时代发展的精神领袖。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