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在说话 历史在说话 文化在说话 崖州故地 乐东藏美 2024年04月29日  

白沙河谷文化园。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主人蔡宁。 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在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一位小朋友在敲击黎族乐器。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珍藏的青釉刻花罐。 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琼南收藏家蔡宁收藏的一件黎族雕画木盒。 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内的部分石纺轮。 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周月光

  “我们当有文化觉醒的精神,和无可推脱的责任,挖掘、保护、弘扬曾经出现在身边而即将消逝的文化。”说这话的,是乐东黎族自治县利国镇新联村农民、崖州布博物馆馆长周长征。

  “我收藏的这个穿孔圆石,文物考古专家说是一件在海南纺织史上具有重要考古意义的新石器时代石制纺轮。”说这话的,是乐东县黄流镇中灶村农民、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馆长蔡宁。

  “不少外地人认为海南是文化沙漠,但我们收集到旧石器以来的各种文物显示,海南岛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明。”说这话的,是乐东县佛罗镇白沙河谷文化园主人袁金华。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这是专家学者们的事业。但乐东民间有一群人,他们是农民,是商人,是老师或是退休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痴迷于收藏文物,建起个人博物馆,热心研究当地历史,彰显海南文化自信。

  白沙河谷,历史文化地标

  背靠尖峰岭主脉,挨着白沙大桥北端,紧邻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坐落着一个特别的园区——白沙河谷文化园。

  “我这大门设计有讲究,上面三角造型,是母系社会建筑结构;下面方形结构,是中原建筑风格。”4月2日,记者来到白沙河谷文化园,有传奇色彩的72岁老人袁金华一边推开大门,一边如是介绍:这样的设计,体现白沙河谷文化内涵。

  走进大门,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迎面并排立着两块古朴巨石。“这两块石头历史久远,上面有古人类打磨的印迹。”袁金华说。

  白沙河谷是本土文化园,由海南本土景观文化生态园和海南本土文化博物馆组成,占地面积25亩。文化园有山丘、沟谷、清泉和水草湿地等生态资源,有古井、古窑、甘泉驿遗址等历史资源,还有母系屋、石祖塔、南海神针等人文资源。博物馆里藏品有远古文化、崖州文化、黎族文化、海洋文化,有石器、铜器、铁器、陶器以及纺织与生活工器等,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晚期打制的石具器物。

  “同这些弥足珍贵的展品久久对视,我感到时间在浓缩,文明在浓缩,在升华。”参观白沙河谷博物馆,海南本土作家关义秀说,他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一次文明之旅,聆听来自久违时空的美韵清音……

  早在2012年,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收藏家协会等单位专家组成文物鉴定专家组,对白沙河谷博物馆藏品进行系统整理、鉴定、分类、登记、建档,鉴定文物总数129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10件(套)、一般文物1182件(套)。从2019年开始,白沙河谷博物馆根据专家组鉴定成果,编辑印刷《白沙河谷博物馆文物图集一》,同时,对馆内尚未鉴定、登记的部分文物进行鉴别、分类、拍照和建档,编辑印刷《白沙河谷博物馆文物图集二》。两本图集1200多页,双手捧着沉甸甸的。

  袁金华出身农民,当过老师,做过邮递员,但他把收藏当作一生的事业。1974年,他开始有意识地发掘、收集、保护和研究海南本土历史文物。50年追求,50年积累,袁金华建成海南民间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库,把白沙河谷打造成了海南本土文化地标。

  一位文化学者参观白沙河谷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古代海南,曾被人们认为是文化沙漠,袁金华的努力改变了人们的偏见,海南古代也曾有辉煌的文化历史。

  乐东民间博物馆蔚然成风

  收藏文物、建博物馆,在乐东,袁金华是一位先行者。事实上,乐东有一群人数十年如一日,痴迷研究本土文化,建起一批各具特色的民间博物馆,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海南225国道九所镇中灶村段,路边有一栋三层民宅,门口挂着“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的大长牌。三层楼6个房间又挂着6块不同的小牌:琼南史前文化展区、琼南古陶瓷文化展区、琼南非遗文化——黎汉传统工艺展区、琼南书契文化展区、琼南古建文化展区、琼南农耕文化展区。

  “我从1995年开始在琼南民间收集文物,涉及地理、历史、民族、乡规、俚俗等,馆藏文物从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至海南解放初期,其中不乏反映海南史前文化的各类石器。”馆长蔡宁说,部分馆藏品如史前厚形制大石斧、史前刻符双肩石斧、史前石戈、史前蝶形石饰、史前记忆石棒、史前陶刀等,均为海南较早发现的高古文物。

  如果你想了解海南黎族历史文化,到乐东县大安镇西黎村,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西黎村虽然是大山里的一个小村庄,但却“藏”着一座民族文化展示馆。馆主人王秀芹是一名普通的黎家妇女,从事收藏30多年。

  黎族同胞在海南岛居住生活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发展变迁,黎族传统器物越来越少见。走进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有一种走进历史长廊的感觉。馆里藏品有女性装饰品、生活器具、农耕工具、纺织工具、狩猎武器、黎族织锦等黎族群众曾使用过的各种器物,有数千件之多,涵盖黎家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个石器,是昌化江畔一位老人送给我的,看着像斧头,据老人说,这是一个远古的物件。”王秀芹指着展示馆一楼展台上一块石头说,清华大学一位考古学教授看到该石器后,惊讶地说:海南有这样的石器,说明黎族同胞在海南岛生活的历史久远。

  乐东地处偏远的民族地区,由于诸多原因,直到去年才建立国有博物馆。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乐东就涌现出一批民间收藏家,他们怀着一腔热情深入黎村苗寨收集文物。目前,乐东成规模的民间博物馆就有7家,除白沙河谷文化园、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外,还有乐东黄流龙窑博物馆、乐东绿之南民族文化展示馆、崖州布博物馆、乐东黎苗藏馆等。民间博物馆各有特色,自成体系,成为游客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机构,承载着历史见证、文化传承和知识普及等多重职能,其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发展水平。乐东民间的7家博物馆,展现了乐东人文化觉醒和责任担当,彰显了海南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

  “崖州藏美”打响乐东文旅品牌

  “建设白沙河谷,我们历尽艰辛,幸运的是,我们得到省委省政府、县委县政府以及省县多个相关部门的认可、支持和帮助。”袁金华说,对于馆藏的历史文物,不仅要研究、挖掘、传承,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还要发挥社会效益和拓展经济价值,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传统文化的活力。

  2016年6月11日,中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崖州藏美·海南民间文艺家藏品展”在海口骑楼老街举办,乐东7家民间博物馆珍藏品集体亮相。媒体以《“崖州藏美”惊艳骑楼》为题进行报道。省文联给予高度评价:“一群立志于寻找崖州文明碎片的海南民间文艺家,将多年积累的珍贵藏品,向公众呈现出来,让千百年来风姿绰约却隐藏于世的崖州文化、海南文明得以展露风采,意义非凡。”

  “崖州藏美”活动唤起人们对渐行渐远的农耕文化的记忆,展现的不仅是乐东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所在。这种共同记忆,这种精神文化,产生一种凝聚力和责任感,在乐东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乐东民间博物馆“崖州藏美”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正逐步转化为重要的文旅资源,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到访乐东。4月2日,地处山区的乐东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馆接待游客70多位,地处沿海的乐东黄流龙窑博物馆接待来自广州、海口的两批参观者60多位……

  民间博物馆“崖州藏美”,增强了乐东的文化底蕴,保存了琼南的历史记忆,丰富了海南的旅游资源,未来开发利用潜力无限。乐东将利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与周边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发设计历史文化游、艺术体验游等主题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打造海南特色文旅品牌。

  “博物馆通过深度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如历史故事、民间艺术品、民俗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展览和教育活动中,通过创新的展示方式和互动体验,打造新的文旅品牌,能够为地方吸引更多游客,提升游客文化体验。”袁金华说,白沙河谷正在对馆藏精品进行数字化处理,未来将开发各类文创产品,如纪念品、艺术品复制品、文化衍生品等,不仅增加博物馆的收入,也让游客能够将博物馆的文化带回家,进一步扩大博物馆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