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舞《日出日落》舞台照。 主创方供图
■ 本报记者 刘宁玥流光溢彩,七彩灯束变换,魔术般再现从拂晓至黄昏的雨林光影变幻;轻歌曼舞,佳人碎步轻移,灵动地再现黎族茶女采撷归家的日常生活场景。
这支由海南省舞蹈家协会、白沙黎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琼海市海桂中学舞蹈团合力打造的黎族女子群舞《日出日落》,以别具一格的编排构思、美轮美奂的舞美效果,向世人展现海南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近日,该舞蹈荣获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提名奖,这是海南建省以来参评“荷花奖”的最佳成绩。
这是一支怎样的舞,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以日常叙事
彰显黎族风貌
在黎族女子的浅吟低唱中,舞蹈徐徐启幕——舞台上,一名女子顶着晨光前行;其他女孩在她身后排成行,或半蹲弯腰,或挺身举臂,高低起伏,宛如连绵不绝的山脉。
姑娘们身着以“润”黎方言服饰为基础改编的短裙,头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黎族骨簪,迈着小碎步,摆出三道弯。“干工咯!干工咯!”欢快的劳动歌响起,黎族采茶女的一天就此展开。
接近8分钟的舞蹈中,灯光充当“进度条”,音乐随之从轻柔、欢快、婉转、激昂再回归恬静,姑娘们不停地变换阵型、姿势、动作,演绎迈出茅草屋、俯身采茶、嬉闹逗趣、林中休憩、日落归家的场景。最后,夜幕降临,慈祥的母亲端出刚做好的饭菜,从茅草屋中探出头呼唤,“姑娘们,回来喽,该吃晚饭咯”,演出落幕。
草笠作为海南黎族群众一件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具,是整支舞蹈中最具标志性的元素。舞台上,姑娘们时而将草笠戴于头顶,时而遮在面前,时而轻放腰侧。曲至欢快时,她们双手高举并转动草笠,为舞蹈增添动感。
潜心雕琢
打造黎舞精品
《日出日落》是如何诞生的?该舞主创、海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白金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最初的灵感来自于在白沙茶园小镇采风的经历。
白金峰和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音乐家智文禹共同完成了舞蹈配乐。演出成员上,除了来自白沙民族歌舞团的民族舞蹈演员,白金峰还大胆选用琼海海桂中学舞蹈团女中学生,这些孩子的平均年龄不足16岁。
而舞蹈的细节,更是经过反复思量、雕琢。“我们的剧本改到演出最后一刻,每次修改,白主席都会为动作撰写大段大段的文字描述,解释动作的内涵,帮助我们融入意境。”白沙民族歌舞团舞者唐诗娴回忆道。
“训练极其严苛,同一个炒茶的动作,白主席要求每个姑娘单独表演,他一一检查,齐舞时更要整齐划一。”白沙民族歌舞团团长孙乃平坦言,舞台上的曼妙,都是台下的汗水和苦累所积累而成。
日出日落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持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打造更多原生态民歌民舞。”白金峰说。
专家评价
没想到能将平淡的生活状态编成如此优美典雅的群舞,淋漓尽致地展现女人的勤劳、质朴、柔美以及生活的美好。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教授张晓梅
《日出日落》将淳朴的生活之美,艺术的形象之美,队形的变化之美,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令人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黎乡,听懂了他们的语言。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