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先立后破。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必须深刻认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也就是说,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先进性、创新性、引领性是突出的表现形式。区别于以往依靠资源高投入、能源高消耗的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发展路径,本质就是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可以简单理解为淘汰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这为我们科学把握破与立的关系,正确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澄清了思想认识。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决避免“未立先破”或“只破不立”方向性的错误。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形态,本身发展需要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实现升级和替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把传统产业全部放弃是不现实的,更不能出现把自己手里吃饭的武功废了而新的武功还没有科学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发展之间并不是必然矛盾的。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还很不平衡,传统产业平稳发展在确保产业安全、支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科技赋能,有利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提质增效,积极促进其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形态。
坚持因地制宜。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人们的社会共识。新时代以来,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充分说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生产力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区域之间不平衡的现象,尤其是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差异还是明显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脱离实际上马新项目新工程、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这是非常必要且及时的警醒和远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因地制宜。一方面,要树牢正确的政绩观,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避免大干快上的冲动和浮躁,尤其不能跟风强行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盲目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以防止项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严重等现象出现。另一方面,要按照生产力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做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地区实际情况。既要根据自身资源基础、产业条件、科研水平等方面差异,自主选择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又要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战略定位,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科学谋划本地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持分类指导。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符合新质生产力导向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并取得一些明显的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要避免一拥而上和过度同质化,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结果是不但没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还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分类指导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全面聚焦变革性、前沿性和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产出一批“从0到1”重大原创性成果,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抢占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抓住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各地区各类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优势来选择发展哪些产业,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作者系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