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素三彩螺形执壶。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供图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故宫博物院藏
明中期青花人物纹罐。海口市博物馆藏
明晚期五彩八仙人物纹六方连座香筒。故宫博物院藏
■ 刘亭亭备受瞩目的“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将于9月27日下午正式开幕。届时,408件(套)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出水文物将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与公众见面。此次展览的文物以明代陶瓷器为主,尤以彩瓷最为出彩。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明代几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彩瓷。
天工巧匠烧名器
唐代的长沙窑已开彩瓷之先河,但尚不为陶瓷烧造的主流。到了宋朝,瓷器审美以釉色为上,清雅莹润方为上品,磁州窑的彩绘装饰迎合了民间需求,但并不为士人所重。至元代,青花初显,一改宋代釉色为尊的风气,彩瓷逐步成为瓷界主流。有明一代,御窑厂的设立为各类名瓷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五彩、青花、斗彩以及各种色地彩等登堂入室,不少彩瓷品种不仅流行于民间,还受到皇家青睐。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中最受关注的出水文物非珐华器莫属。珐华器又称“法花”“法华”,是一种由琉璃演变而来的低温彩釉。一说珐华器最初主要作为庙宇祭器,故冠以“法”字,“华”与“花”谐音,意为各色彩釉,故名“法华”“珐华”。其最早于元代出现在山西南部一带,以陶胎制坯,用带管的特制泥浆袋在陶胎表面勾勒出凸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各色釉料填出底子与花纹色料,入窑一次烧成。明代中期,景德镇的匠人开始仿制珐华器,采用瓷胎制作。山西陶胎珐华器多小件陈设品,景德镇珐华器则含梅瓶、大罐等大件器物,所以从较大的器形和坚致的胎质来看,一号沉船上的珐华器应为景德镇窑所产。
沉船中的螺形执壶和太平有象执壶等器物,是考古发现中另一类比较少见的彩瓷——素三彩,它是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色地的低温彩釉品种,一般先在烧好的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提前刻划好的纹样,再低温烧成。其实,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还有黑、白等色,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的景德镇,成化后面的年号就是弘治、正德,所以出水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的素三彩应是中国考古发现中烧造较早的一批素三彩瓷器。
素胚勾勒出青花
明代彩瓷中,青花瓷是一枝独秀的存在,也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中发现数量最多的瓷器品种。釉下彩的青花料可在瓷坯上直接作画,青色的花鸟鱼虫皆可跃然瓷身。所用的水墨技法,有传统中国水墨绘画艺术的特色,运笔流畅,恣意挥洒。早在唐代,我国就出现了青花的滥觞,但仅是昙花一现,宋代青花烧造基本上处于绝迹状态。元青花以其温润如玉的釉色、幽蓝流畅的纹饰、青白相间的美感,昭示着青花瓷器的成熟。至明代,青花瓷进入大发展时期,各类青花料轮番登场,青花绘画技法几经变更,青花瓷在瓷界一直保持主流地位。
明洪武时期,由于元末连年战乱,元人所用的进口青花料消耗殆尽,洪武青花使用淘洗纯度不一的国产青料或元代剩下的进口青料,青花色泽偏暗,较之元代的青花烧造水平明显下降。这种局面在明永乐、宣德年间得以改变,郑和七下西洋,在宣扬国威之余,带回了大量进口货物,其中便有烧造青花瓷的原料——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此青料高铁低锰,绘于器物之上,常有黑色斑点渗入胎骨,以手抚之有凹凸之感。制瓷者用毛笔以苏麻离青绘走兽、花鸟、海涛、庭院等景色风物,其晕散效果颇有中国水墨画的意韵。
到了成化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已结束,苏麻离青渐趋告竭,窑口开始使用江西乐平所产的平等青料。此青料发色柔和淡雅,青中闪灰,呈色宁静平和,与温润洁白的釉色和细柔的纹饰相衬,颇为脱俗。此时,青花的线条较之永乐、宣德时期更为纤细,笔法也不再用早期的小笔点触,而多以双勾线条勾出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勾线与渲染常有浓淡之分,故瓷器呈色浅淡雅致。平等青料沿用至弘治、正德年间,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中的青花瓷应有不少使用了这种青料。另外,沉船中的青花瓷属于外销瓷,为民窑瓷器,有些发色极为灰暗的青花瓷也可能使用了石子青料。沉船中的青花瓷绘画简约欢快,熟练中又可见草拙,属于比较典型的明中期民窑青花瓷。
到了明嘉靖、隆庆和万历早期,匠人们开始选用回青料制作青花瓷,并配以少量的石子青料,青花的发色整体蓝中泛紫。明万历中期后,回青料告竭,国产浙料登上历史舞台,经工匠调和运用,青花的发色或明丽或素雅,呈色更为稳定,这一状况延续至清代。
清逸小巧斗奇艳
说起明代彩瓷,自然以斗彩最负盛名。斗彩又名“逗彩”,制瓷工匠先在做好的瓷坯上以青花钴料勾描出纹饰轮廓线,施高温透明釉烧造;烧好后再在釉上按青花绘出的轮廓线填以各色彩料,经二次入炉低温烘烤而成。因釉上、釉下均施彩,似在争奇斗艳一般,故名“斗彩”。
关于斗彩最早出现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陶瓷学界认为是在明成化年间。直到1984年,摄影家王露在西藏萨迦寺偶然拍到一对青花五彩官窑碗的照片,引起文物出版社编辑胡昭静的注意,后经瓷器鉴定泰斗耿宝昌确认,此碗为明宣德年间烧造,是皇家赐予寺庙的器物。1988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御窑厂旧址宣德地层发掘出与萨迦寺碗主题纹饰、装饰方法相同的青花五彩盘。碗与盘的发现,为成化斗彩孕育自宣德时期提供了依据。
成化斗彩在明代已然声名远播,比如明沈德符在《敝帚轩剩语》中云:“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明确指出成化斗彩在宣德斗彩之上。明万历《神宗实录》又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时至今日,大不盈掌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仍是享誉中外的文物珍品,曾刷新中国瓷器拍卖的成交纪录。
一般认为,小巧精美的成化斗彩器,是明宪宗朱见深为其宠妃万贵妃在景德镇御窑厂专门订烧的,是为取悦万氏而作的赏玩之瓷。后人曾评价万贵妃:“自古妃嫔承恩最晚,而最专最久者,未有如此者。”讲的是万贵妃虽然比成化帝年长,却承宠日久,成化斗彩为其烧造倒也在情理之中。但也有史家认为,成化帝精通绘画,成化斗彩这种器形小巧、画意高雅的瓷器,应与其审美情趣吻合,很可能是他出于个人喜好,倡导烧造这种瓷器。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类彩瓷,明代的五彩、釉里红、孔雀蓝釉、矾红彩、红绿彩等彩瓷亦可圈可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第三阶段考古调查,曾发现一件矾红彩书写的“丙寅年造”纪年款的红绿彩碗。根据一号沉船遗物的器形、纹饰等特征,可推测其年代为明正德年间左右,“丙寅年造”纪年款说明此船载有正德元年(1506年)的瓷器,这为判断沉船年代提供了更为确切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