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内的雕塑。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白沙起义纪念园。 朱家辉 摄
《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雕像。 资料图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操编者按
在革命战争时期,琼崖人民同仇敌忾,流血牺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换来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岁月。在此过程中,海南少数民族同胞、琼崖妇女、海外侨胞自发形成的革命力量,事迹可圈可点,精神可歌可泣。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海南日报社联合海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走访海南重要革命纪念园,复盘红色故事,重温红色精神。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
琼花绽琼崖 巾帼精神代代传
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女性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中,红色娘子军更是成为女性勇于创新和英勇坚韧的象征。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位于琼海市嘉积镇,是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而建设的红色纪念场所,纪念园于2000年5月1日建成,主要设施有红色娘子军纪念馆、红旗广场、和平广场、南府馆以及游客中心等。
2023年9月23日,纪念园重新修缮竣工并免费对外开放。一年来,入园总人数约41.4万人,讲解服务2479场,其中研学131批次,共计48174人。“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红色娘子军那种坚定信念、英勇无畏的精神力量,也可以更加珍惜和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琼海市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谢才雄说。
走进纪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和平广场。广场正中,一座巨大的雕塑以女子军的竹笠、军号、和平鸽和砸断的锁链为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象征着女战士为和平与自由而战的坚定信念和勇气。
继续前行,广场的西侧矗立着一尊红色娘子军战士的雕像,展现了红军女战士巾帼英雄的气概。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照片,详细介绍了红色娘子军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和战斗事迹。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公共服务部负责人李旭讲述,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在乐会县第四区(今琼海市阳江镇一带)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第一支成建制女子军连队,被称作“红色娘子军”。
1931年6月,驻乐会县中原墟的国民党反动民团武装,对“乐四苏区”进行骚扰。我红三团决定消灭这股敌人,女子军特务连参加战斗。
女子军连按作战计划,佯装退却,诱敌深入。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毙、伤敌军20余人,俘敌“剿共”总指挥陈贵苑和中队长陈传美等70多人,缴获长、短枪90多支。女子军连机智勇敢地配合红军主力英勇作战的事迹受到根据地军民的赞扬。从此,“红色娘子军”的英名威震琼岛。
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梁振球告诉记者,女子军特务连的同志绝大多数是农村青年妇女,除了参加中原墟战斗,还先后参加了纱帽岭伏击战、火烧文市炮楼、文魁岭保卫战等战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她们争取人权、反对压迫、向往自由,积极要求参军参战,‘扛枪为人民’的壮举,充分彰显了她们勇于追求的品格。”
2023年,面貌一新的纪念园除了增添了一座娘子军战士头像雕塑《曙光》及《刻苦训练》《军民情深》《艰苦生活》《英勇战斗》4组反映娘子军战斗、生活历程的群像雕塑外,《战地琼花——红色娘子军纪念馆主题陈列》内容更加丰富,展示更加多样,宣传效果也更佳。
纪念馆中记录了女子军特务连以她们的青春热血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1932年8月,女子军特务连第二班掩护其他同志撤退,全班8位战士在弹药断绝的情况下,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最后全部牺牲在阵地上;这个英雄集体,从成立到解体的一年零六个月,参加战斗50多次,有19位战士英勇牺牲;女子军第一、二连解体后,连长、指导员等7人被捕入狱,先后押送阳江、中原、府城监狱等地。直至1938年10月国民党广东当局迫于全民族抗日压力才将她们释放。
让李旭最为感动的是,女子军老战士王运梅,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00岁高龄时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是中共党史上百岁申请入党第一人,也是至今唯一一人。
谢才雄长期从事红色娘子军研究。他告诉记者,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红色娘子军”命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多角度、艺术性地塑造了娘子军战士的光辉形象,丰富了红色娘子军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人们认识海南、了解海南革命的一张红色名片。
白沙起义纪念园
赤旗卷白沙 少数民族群众一心跟党走
海拔1867米的五指山,五峰如指,耸立在宝岛海南的中央。巍巍群山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白沙起义纪念园内,烈士纪念塑像巍然屹立着,让人肃然起敬。
81年前,为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压迫,黎族领袖王国兴带领黎族人民发动“白沙起义”,这一壮举不仅为琼崖特委开辟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和解放海南岛创造了有利条件,更开启了黎族人民跟着共产党走的革命新路。
白沙起义纪念园于1987年9月动工兴建,1988年11月建成,园内设有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广场、休息亭。纪念碑正面镌刻着“白沙起义的英烈们永垂不朽”12个大字。
每逢重要节日前后,各地各单位都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前往纪念园,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白沙起义纪念园内设有纪念馆,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系统介绍了白沙起义的光辉历史。锈迹斑斑的粉枪、木制的黑色弩弓、弯弯的牛角号……到访纪念馆,一件件文物藏品安然陈列在玻璃橱窗中。
1943年8月12日,拂晓前的深山黎寨,平静之下暗流涌动。伏耳听见鸡鸣二遍,来自白沙、元门、牙叉等乡的4000多名黎族苗族群众,手持粉枪、弓箭、钩刀和锄头、木棍,如同决堤之水般朝国民党顽固派冲杀而去,发动“白沙起义”……起义军攻打国民党白沙县政府驻地,首战旗开得胜。
时光回溯至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日军铁骑践踏琼岛,为保存实力,琼崖的国民党当局龟缩至五指山山区一带,欺压手无寸铁的黎族苗族同胞。
王国兴此时挺身而出,决心带领黎族同胞拿起武器反抗。大家一致推选王国兴为全县起义总指挥。王国兴说:“为解救乡亲们,为报仇雪恨,大家同生共死,杀尽‘国贼’,绝不背叛!”
“王国兴从黎族头人到起义总指挥是一个很不寻常的转折。”与王国兴有深入接触了解的作家中元秀曾评价:在黎族人民遭到空前灾难之时,王国兴怀着对人民群众无比深厚的感情,为解救民族苦难,以大无畏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率众起义,以简陋的原始武器抗击全副武装的敌人。
白沙起义纪念园管理站站长蒋自彪讲解,1942年,王国兴多次召集各保保长秘密商议起义事宜,最终决定于1943年8月17日揭竿起义。然而距离约定的时间还有5天,白沙一区的男女老少们出于形势所迫,实在忍无可忍,提前打响了第一枪。至此,以黎族人民为主、有苗族群众参与的白沙起义终于拉开序幕。
1943年8月12日至8月26日,白沙各区参加起义作战的黎族苗族同胞达两万多人次。历经半个月的激战,驻在白沙县境内的国民党军政机关和部队被全部赶出,起义取得初步胜利。
9月下旬,国民党顽固派纠集兵力,向白沙反扑。因敌强我弱,粮食、弹药困难,起义队伍只好撤到鹦哥岭、什乒山一带坚持斗争。10月,王国兴召集各个首领开会,商讨对策。大家一致认为,共产党好,只有找到共产党,才能走出困境。于是多次派出人员分头寻找。吉有理、王文聪、王高定3人历时一个多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今儋州木排找到了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人,举行了“歃血结盟”仪式。尔后,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和王国兴在澄迈县的六芹山又举行了结盟仪式。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长郑达峰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白沙起义从自发的斗争转变为自觉的斗争,对我党创建五指山中心根据地和解放海南起了巨大的作用。
岁月见证着黎村苗寨的变迁,如今来到王国兴的家乡番响村,会看到一幢幢淡黄色的小楼房,崭新的篮球场、主题公园及文化广场掩映在群山之下,不远处便是白沙起义纪念园。
华侨回国抗战纪念园
赤子侨心馈桑梓 血洒抗战保家园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琼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毅然归国回乡,或冒险穿过日军的海陆封锁线,回到战火纷飞的琼岛参加抗战,或载着抗日军需物资奔驰于崎岖陡峭的滇缅公路。
如今,在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和《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两尊琼侨抗日纪念雕像,将那一段峥嵘岁月镌刻成了永恒,见证着无数华侨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们第二个故乡……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这是雕像下方镌刻的《告别南洋》的部分歌词。
广大华侨毁家纾难积极支援祖国抗战,以各种方式融入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9年,日军侵占琼岛。日军铁蹄践踏祖国大地,流寓远方的琼侨无不义愤填膺,制花义卖、戏剧义演、商店义卖……琼籍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各种方式输财助战,一时间大批金钱和药品、医疗器械、衣服、棉被等物资被送至故国家乡,极大缓解了抗日前线物资匮乏的问题。
但眼看国土大片沦陷、同胞惨遭戮辱,光是筹款捐物又怎够?爱国琼侨们开始着手准备回国返乡抗战事宜,于1939年1月在香港组织成立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而次月日军侵琼消息的传来,更让他们一刻也不愿再等待。
1939年夏天,由香港、越南、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共252名华侨、港澳同胞组成的“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在符克、符思之、陈琴、梁文墀等人的带领下,分5批成功穿越日军的海陆封锁线,回琼与琼崖人民一道参加抗战。
海南省史志馆馆长游宪军说,服务团回到战火纷飞的家乡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立刻投入战斗,是发动民众抗日救国的宣传队,是给抗日军民送医送药、把战场救护作为重点的医疗队,是联系海外侨胞、争取侨援的工作队,是扛枪上战场的战斗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指的是,1939年至1945年期间,响应祖国号召,从南洋回国参加抗战服务的华侨司机和修理工。
1939年,中国半壁江山沦陷日寇之手,沿海各个港口都被日军所封锁,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对外的唯一国际通道,国际援华物资只能从这条公路输送,滇缅公路成为抗战“生命线”。当时国内急需大批汽车司机和机修人员。
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从南洋各地招募一批华侨汽车司机和机修技工,他们放弃在南洋的优渥生活,毅然回到祖国,舍生忘死地奋战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兵员、运送战略物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组雕作者、省雕塑艺术学会会长陈学博介绍,在3200余名南侨机工中,海南籍南侨机工达800多人,占总人数1/4,他们当中不少人甚至从未在中国生活过,但只要祖国需要,则义无反顾地唱着《告别南洋》壮歌,回国抗战。直至抗战结束,将近一半的海南籍南侨机工已经牺牲,长眠在滇缅路上。
海南省侨联主席梁谋说,南侨机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南侨机工回国抗战85周年之际,我们要弘扬南侨机工精神,引导我省侨联干部和侨界群众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海南自贸港建设。
“眼前的组雕作品包含两座花岗岩雕塑,高均为7.7米,意为‘7月7日’,作品分别展现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英勇抗战的形象。”每到重要节日,陈学博总会向到访的游客回忆组雕中《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石雕创作背后的故事。
2012年3月起,陈学博专程赴海南琼海和云南各地,以及滇缅公路边境进行采风。陈学博采访了海南南侨机工吴惠民、云南南侨机工罗开瑚和翁家贵。在与三位老机工的接触中,陈学博收获了不少创作灵感。“我希望借助这样一组作品,表现南侨机工及海南华侨爱国、团结的精神。”2013年,两件雕塑作品落地,并获得该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奖。
陈学博介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雕像上,两位南侨机工并排而立,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视前方,身穿制服,手握工具。他们的脚下是崎岖陡峭的滇缅公路,一辆辆汽车沿路而上,公路下面是波涛汹涌的怒江。雕塑上还刻有惠通桥、鹰嘴崖,以及南侨机工的徽章和歌曲《告别南洋》的部分歌词。《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雕像有3个人物,分别展现的是指挥者(宣传者)、医务工作者与战士。
如今,矗立在海口市滨海公园内、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修建的这两座雕塑,雄伟壮观,不仅是红色基因的载体,更是红色教育的课堂,到此地瞻仰、参观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