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活化新模式,澄迈那雅村—— 一派古韵释新意 2024年11月04日  

  改造后的那雅村夜景。

  那雅村火山岩新民居庭院。

  修缮后的那雅村十柱屋火山民居内部。

  半新半旧、改造中的那雅村。

  改造时给墙体石材标号。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村落的布局,来源于历史,受制于地缘。

  时光斑斓,岁月流转。澄迈县永发镇那雅村,从海口向南驱车,约40分钟,便能来到这个充满历史感的传统村落,过去人们依赖这个村庄得以生存和发展,如今这个村子则依靠人们的活化利用得以流传。

  建筑无言,那雅古村落带着它的“变”与“不变”,持续书写着属于它的故事!

  存档时空

  如今,那雅村还保留着众多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行走在错落有致的古旧院落间,每一步仿佛都踏响岁月的回音。

  那雅村有着良好的乡村肌理风貌,大片的水稻田,丰富的河道水系以及基础的景观绿化,是篆山营造设计团队初见那雅时的印象。

  “要保留住这份美好!”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过程中,设计团队必须小心地把握着“古”与“新”的“度”。

  如何在一派古韵之中,释放出点滴新意?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思考与设计,设计团队既不破坏古树、古巷、古宅的时间感,又把基础设施、当代宜居功能的“新”植入其中。

  “我们选择用人工进行巷道挖掘工作。这与‘外科手术’一般,先把电力、给水、排污等现代基础设施的管网埋入,但在最后缝合修复时,像‘植皮’一样,把火山岩石铺回巷道和广场上,让古村恢复古雅的面貌。”项目负责人叶曼说,他们不厌其烦地给数千块石头标号,就是想在修缮时,能够按照原来的方向和顺序进行复原,保持古村落的历史风貌。

  其中,一块编号为“3—8”的火山石在155天的施工时间内,被设计师和建筑工人,轻轻拿起又慢慢放下。

  “3是指第三个石巷,8代表着第八排,以此类推。”海南新基建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建设有关负责人说,将每一块火山石进行编号,是为了在复原时,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替换任何损坏或缺失的构件,虽工序烦琐,却是古村落保护和修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古村落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

  长满青苔的老墙皮更是如此。

  在编号后,一块块地落架,又一块块地原样加固放回,既要保证日后使用的安全,更要全力保护住古村的“包浆”。

  为何要对石头、墙皮如此上心?

  石头、墙皮上的青苔是时光沉淀的生物,它们的存在是沧桑岁月的证明,诉说着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古建筑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我们一边更新古村,一边又恢复古村,只是希望回到那个被存档的时空。”叶曼说,设计团队对古建的修缮,不仅是对古建破损构件形式上的修复,还是对当地居民记忆的修复,将其记忆中的那份美好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

  藏新于古

  踩着点缀着小黄花的石板路,灰墙黑瓦,一路走来许多十柱屋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依然有一对耄耋老人生活在这些古宅中,未被打扰。

  “十柱屋”是琼北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它由两部分组成,外部是由火山石干垒而成的墙体,内部分设三个开间,每边各有五根柱子,支撑起中部的檩条,两边的檩条搁在两侧的山墙上,上铺泥土烧制的瓦片。

  数百年来,有些石屋中的内部木结构已腐烂、损坏,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痛”。

  “古村、古宅就像是不会说话的‘百岁老人’。”叶曼说,所以在古宅修复活化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承祖辈流传的技艺,也要考虑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功能需求,新旧结合,藏新于古。

  团队在村舍中耕耘、雕琢数月,决定在已破损的“十柱屋”墙皮内部,重新植入一套全新榫卯木构的“骨架”。

  活化后的火山岩十柱屋,既保留原来良好的冬暖夏凉的物理性能,又通过“新木构”内胆的植入,提升了通风和采光。

  对应着十柱式,此次修复将新木构的柱子升高,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居环境。

  空间上采用模数制,并利用数控机床进行榫卯木构件的加工,极大地提高整村的建设效率。

  如此操作下,标准化的空间单元嵌套在非标准的火山岩墙皮中,形成大大小小的“空隙”,填充上柔性的热带植物,得到了生机充盈的“空隙花园”。

  风和光可以从“漂浮”的屋顶与墙体空隙之中洒进来,随时间飘移,轻抚过火山岩墙皮、植物、木构……仿佛一首轻盈愉悦的海岛协奏曲。

  “坚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叶曼说,老屋在内部的活化升级后,尽可能做到与原建筑外观风貌、建筑材料、整体结构保持一致性,同时坚持整体保护,努力做到村落格局复原、街巷复原、水系复原。

  透明编织

  如果说新木构的内胆给古屋换了“新颜”,那么“那雅客厅”的建设,便是给古屋穿上“新衣”。

  那雅村现存可用地均为宅基地,缺少公共活动空间。那雅客厅选址于村前一处“岛”型地块上,除土地庙和石狗之外,有三户连体宅基地,残败的火山岩石墙也已所剩无几。

  “为了实现私有宅院到共享社区的转化,那雅客厅需有超越原始墙体的更大空间。”叶曼说,在残败火山岩墙体外,用新木构、半透明阳光板为其穿上新的“外衣”,织补出一个蒙尘多年的世外桃源。

  其中,为确保公共区域的透明性、开放性,一项独特的建筑技艺应用其中,那便是“编织”。“一提到编织,总会想到小时候,妈妈给织的毛衣,毛线一层叠一层,针脚密密麻麻的,很是好看。”叶曼解释说,在建筑行业中所说的“编织”与织毛衣在本质上相同,但在用料上不同。

  那雅客厅将现代建筑技术中的节点构造方式,融入木结构中,是对当代建筑标准规范的回应,也是对新型木构建筑的发展与延伸。

  站在那雅客厅外围处即可看到,一根竖柱采用当下更容易获得的三根扁柱,小料大作、组合而成。而竖柱上方,以横纵木质梁架承力通过穿插交叠,间隔编织而成。

  “目前,新木构建筑作品有着出色的表现,创新节点在木质杆件的连接中形成‘织’点,让线形的木构得以‘编’结成多种多样的形式。”篆山营造产品研发工程师说,这样既可以发挥木材的柔韧性,又能够展示张拉结构的优秀力学性能,更能很好地符合当下的结构规范,二者结合也可反映出建构的诗意。

  建成后的那雅客厅便像一个大号的“时尚风衣”,罩住火山岩民居墙体的同时,也将那雅古老的记忆包裹其中。

  除了建筑本身,建筑周围的环境梳理,道路、排水的修复与传统风水格局的一体融合,都经过了设计建造团队的紧密配合与精心规划,以确保传统村落的可逆修复与文脉再生。

  据介绍,2022年至2024年,从设计到建造,从传承到创新,从挖掘到复现,那雅已然写下修缮活化的“前半篇文章”,巧妙地保留更新了那雅这座百年村落的“形”。未来,它将吸引更多的设计师进驻,为古村赋能,让传统乡土文化的“魂”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