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节气,也是节日,只是过节的仪式已经随着时代的脚步而消逝,取而代之是民间的各种食俗,即立冬进补。从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角度看,人实在需要在冬季储存能量为明春的“生”做准备。
立冬吃饺子。北方有谚语:“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此习俗与“医圣”张仲景施舍“祛寒娇耳汤”有关。饺子既是主食,又兼副食,既有荤菜,又有素菜,营养素比较全面。其中,素馅里大白菜、茴香、荠菜、韭菜等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肉馅里鱼肉、虾仁、猪肉、牛肉、羊肉可补充优质蛋白等。立冬吃饺子这一习俗便在我国北方一直流行。
立冬吃馄饨。馄饨又称扁食、云吞、抄手、清汤、包面等。在我国南方,有立冬吃馄饨的习俗。传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吃腻了山珍海味,经常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物,如此鲜美?”面对混沌不开的吴王,西施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人们便把它定为立冬节气的应景美食。馄饨,古人称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混沌谐音。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混沌初分,民间便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混沌,认为吃了馄饨可得聪明。立冬吃馄饨的风俗,在南宋一度十分流行。
立冬涮羊肉。羊肉有补中气、益肾气的作用,也是历来民间冬季进补的重要食材之一。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喜欢用铜器煮羊肉——尤其热衷于铜火锅涮羊肉,其实煮羊肉最忌讳的就是铜器,李时珍特别提醒:“铜器煮之,男子损阳,女子绝阴。物性之异如此,不可不知。”同时还提示:“(羊肉)同荞面、豆浆食,发痼疾;同醋食,伤人心。”
立冬姜母鸭。在闽南、台湾地区有立冬吃姜母鸭的习俗,即是用姜母(即老生姜)与整鸭,加入各种作料烹制而成。鸭与姜母性味互补,有药膳功效。烹调盛盘食色诱人、香气扑鼻,有祛肺燥、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姜母鸭既能气血双补,又可滋阴降火,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适合于冬季食用。
立冬啃甘蔗。甘蔗又名干蔗、竿蔗、竹蔗、糖梗和薯蔗等,分为果蔗和糖蔗,产量以台湾、两广、江浙和福建等地为多。早在唐代,我国种植甘蔗已很发达,并且用以制糖,以后传到日本、西欧、南美和南洋群岛,曾被马其顿人誉为“无蜂之蜜”。甘蔗具有清热、下气和润燥等功效。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均有记载。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把甘蔗汁誉为“天生复脉汤”是有其道理的。潮汕人有“立冬啃甘蔗”食俗,据说“立冬食蔗不会齿痛”。
立冬起白菜。俗话说:“立冬起白菜。”又说:“立冬白菜肥。”还说:“立冬的白菜赛羊肉。”白菜在古代称为“菘”。古代多种医书认为,白菜有“通利肠胃”“消食下气”“和中利便”等功效,因而每年初冬时节,北方很多人家都要成捆成筐地储藏大白菜。俗话说:“诸肉不如猪肉,百菜不如白菜。”还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经霜之后的白菜甜脆可口,是北方人主要菜品,是北京人的“当家菜”。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说:“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立冬腌咸菜。咸菜因以盐腌制,故称“盐菜”,又因藏之备用,亦称“藏菜”,更为好听的名字是“春不老”。据顾禄《清嘉录》记载:“(苏州)比户盐藏菘菜于缸瓮,为御冬之旨蓄。皆去其心,呼为藏菜,亦曰盐菜。有经水滴而淡者,名曰水菜。盛以所去之菜心,刳菔葜为条,两者各寸段,盐拌酒渍,入瓶倒埋灰窖,过冬不坏,俗名春不老。”我国北方地区腌菜则以大白菜、白萝卜、蔓菁等蔬菜为主,腌制的方法多种多样。
立冬酿黄酒。立冬适宜冬酿,皆因气温逐渐降低,细菌不易繁殖,使用的水及器具相对容易保持清洁,并可使酒糟长时间处于低温发酵状态。江浙人至今仍有立冬日开酿黄酒至来年立春为止的“冬酿”习俗,听着婉转清雅的昆曲、吴语,品着自家的“冬酿酒”,真是惬意舒心。一壶“冬酿酒”,醉了江南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