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老子” 2024年11月08日  

  明代张路的《老子骑牛》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辛弃疾是诗句里使用“老子”最多的诗人。图为江西铅山辛弃疾文化公园里的辛弃疾雕像。  图片来源:南昌融媒体中心

  ■ 陈晨

  【编者按】

  在现代汉语中,“老子”一词更多是表达说话者的不逊或不屑的傲慢态度,但在唐诗宋词中,则是对别人的尊称,更多是自我的谦称或戏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中,“老子”二字就频频出现,如苏东坡的《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中就有:“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杨万里自称“老子”的诗句更多,“老子方孤闷,西山忽在旁”‌“老子今晨偶然出,李花全落杏花开”‌“老子朝朝弄田水,眼看翠浪作黄云”“老子平生汤饼肠,客间汤饼亦何尝”“老子年龄君莫问,屠苏饮了更无兄”……

  一说到“老子”一词,人们最先想起的应该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学者老聃,“老子”是后人对他的敬称。日常生活中,“老子”也用为自高自大之人的自称,也用于气愤或开玩笑的场合。这种用法虽然显得粗俗,却是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最常用的义项之一。

  在唐诗宋词中,“老子”一词十分常见,且不是什么粗俗的字眼,而是一个文雅的词汇,既可以作谦称,也可以作敬称,一般有三个常见的用法,一是老者自称,二是对老者敬称,三是指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

  老者自称

  第一种用法,由来已久,东汉魏晋时期就有。《后汉书·逸民传》记载东汉时期的隐者韩康为亭长说话的时候道:“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罪!”这里的“老子”相当于“老夫”,是韩康自称,也可以视为一种谦称。

  白居易《晚起闲行》一诗写诗人在一个早上的悠闲生活,通过对外在景物和内心感受的细腻描写,展现其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皤然一老子,拥裘仍隐几。”这里的“老子”即诗人自称。又白居易《六年春赠分司东都诸公》一诗,作于太和六年,是诗人在洛阳所作,时为河南尹。诗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接着叙写交游与宴乐间的享受,进而表达对光阴易逝的慨叹。最后两句“老子苦乖慵,希君数牵率”则是作者对朋友的殷切期望,希望诸君珍惜友情,常常引导提携自己。诗人时年六十,故自称“老子”,通过自谦的口吻,称自己能力平庸,也流露出一份因得遇良机而感到庆幸的情绪。

  这种用法在宋人的诗词中更是常见,苏轼、黄庭坚、姜夔、陆游、杨万里等人的作品中都出现过。但要说最喜欢用“老子”一词的,要数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全宋词》所收辛弃疾的词作中,有将近二十首词中出现了“老子”。这些词作中的“老子”一词大多数情况下是作者自称,通过这一称呼,可见这些作品作于作者晚年。这些作品大都通过今昔对比,感慨白驹过隙,风格豪放沧桑。

  如《沁园春·老子平生》,大致作于淳熙十五年,距作者罢官,闲居山间已有七八载的光景,辛弃疾自以为看淡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能够笑对曾经的扰攘纷争。所以,词一开头就说“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怨恩”,词人以“老子”自称,塑造了一个阅尽冷暖的沧桑老者,同时以“老子”和“儿女”对言,更凸显老者的超然。

  又辛弃疾的《沁园春·弄溪赋》,以“徘徊久,问人间谁似,老子婆娑”结尾,说自己徘徊溪旁,无所事事,表达作者对投闲置散生活的不满。词人以“老子”自称,一则可见年纪大,二则有作者自嘲年老不中用,故而见弃。

  如果说辛弃疾是使用“老子”一词的头号大户,那么,宋末文学家刘克庄则紧随其后。刘克庄是江湖诗派的主要作家,也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南宋后期成就最高的辛派词人。

  刘克庄的词多以国事为念,充满忧患精神,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切的关怀。因此,其词作中常见“老子”一词,应该也是受辛弃疾影响的表现。刘克庄存世几首以生辰为主题的词作,也就是在自己生日当天所作的词,一般称作“自寿词”或“寿己词”。如《木兰花慢·己未生日》是写在作者七十三岁时,词的最后两句说:“莫怪是翁矍铄,止缘老子痴顽。”《汉宫春·癸亥生日》写在词人七十七岁时,开篇说:“老子今年,忽七旬加七,饱阅炎凉。”《解连环·甲子生日》写在词人七十八岁时,上片末尾说:“向门前客道,老子出游,人不知处。小车万花引路。”三处“老子”都是作者自称,犹言老朽。

  可以说,在这一类的诗词作品中,“老子”绝不仅仅是一个称谓而已,更表达了作者晚年阅尽千帆的淡然,回顾往昔的慨叹,风格或激昂沧桑,或闲适恬淡。

  敬称老者

  第二种用法不及第一种用法多见。王安石《雨霖铃·孜孜矻矻》批判那些因争名逐利而迷失自我之人,同时也以此自勉。王安石晚年远离政治舞台,常到寺庙静修参禅,故其晚年的作品多以佛语佛理入词。这首词末尾道:“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也就是说人心一旦茫然无归,最终屈从于命运,即使心头有千方百计,也难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词中的“阎王老子”,可以译成阎王他老人家,指古代神话信仰中掌管生死寿夭之神。

  黄庭坚《鹧鸪天·汤泛冰瓷一坐春》有“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其中的“吉祥老子”就是指词序中的“吉祥长老”,小序交代了词的创作缘起,大致是吉祥长老请词人喝长松汤,因作此诗。关于“长松汤”,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讲到曾经有一个僧人得了风疾,眉毛须发都掉光了,全身溃烂,哀嚎之声,人不忍闻。这时有一个异人教其服用长松,不到十天须发复生,颜貌如故。

  又如刘克庄的《沁园春·其二》,通过对诸葛孔明北走曹瞒、西克刘璋等事迹的追忆,缅怀其生前的显赫功勋,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也寄寓了词人无穷的感叹。词中“这老子高深未易量”,就是说诸葛亮的智谋高深莫测,“老子”是对其敬称,犹言老人家、老先生。

  特指老子

  第三种用法,是指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老子。中唐诗人贾岛《题鱼尊师院》一诗中的“老子堂前花万树,先生曾见几回春”,此处的“老子”就是指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后来也被奉为道教的始祖。

  可能有人会怀疑,既然“老子”在唐诗宋词中常被年长者用来自称,或敬称他人,如何得知贾岛诗中的“老子”不是指前面两种用法,而是指道教始祖呢?从诗名可知,所谓“尊师”在唐代是对道士的敬称,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其一中“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就是这种用法。《题鱼尊师院》之“院”是指道观。由此一来,诗中“老子”指道家始祖则清晰可知。

  在白居易的《村居寄张殷衡》“唯看老子五千字,不蹋长安十二衢”中,明显是指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学者老子,其代表作《道德经》上下共有五千多字。

  最后,再来说说为什么东汉、魏晋、唐宋文人用来作老者谦称,或对长者敬称的“老子”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却意味大变。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予在南郑,见西陲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亦称老子。”也就是说当时南郑的俗语称父亲为老子,虽然年纪十七八还十分年轻,只要有孩子的都可称为老子。如今现代汉语中的自高自大者,用在气愤、嬉笑场合的“老子”大概渊源在此,与对方讲话时称“老子”则抬高自己的辈分,贬损别人,以戏谑或侮辱对方。

  (作者系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