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消费不容打“擦边球” 2024年11月21日  
  ■ 何勇

  不开心就在网上找个人哄、睡不着就连麦找人唱歌、起不了床就订个叫醒服务……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情绪消费逐渐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记者调查发现,如今情绪消费服务项目销量惊人,但是个人隐私泄露,价格、服务不明确、不透明等风险和问题存在。部分商家甚至存在打“擦边球”,明确提供违法违规的服务。

  情绪消费悄然兴起,是年轻消费者高度重视情感满足和精神享受的产物。在城市生活快节奏的当下,年轻人面临着学业、工作、家庭、社交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和烦恼,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使得他们渴望在疲惫的生活中寻得一丝慰藉,一份能够即时安抚情绪的“良方”。应运而生的情绪消费,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寻求精神安慰的渠道,让年轻人在孤独、焦虑或疲惫时有所依靠,有助于帮助年轻人缓解压力和负面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追求内心平静。正因如此,年轻人越来越热衷情绪消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情绪消费,情绪消费有望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调查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

  然而,情绪消费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个人隐私泄露、价格不透明、服务不明确等诸多令人难堪的问题逐渐显现,不仅扰乱了情绪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损害了消费者的隐私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特别是部分不良商家为了牟取暴利,不惜践踏法律和道德底线,公然打“擦边球”,打着提供情绪价值的幌子,夹杂涉黄等违法违规服务。这就超出正常经营范畴,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违背了社会公德,不只是将情绪消费市场搅得乌烟瘴气,更是污染了社会风气,尤其对年轻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情绪消费市场想要走得长远,决不允许打“擦边球”。监管部门应及时跟进,抓紧为情绪消费市场立规矩、定标准,出台情绪消费市场行业标准和规范,厘清情绪消费产品的合法边界,明确相应的服务流程、计费标准等。同时完善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压减隐秘角落、监管盲区,对情绪消费市场进行全面清查,严厉打击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商家,净化情绪消费市场秩序。

  网络平台要压实主体责任,严格规范商家提供合法合规的正规情绪消费服务,强化对情绪消费商品服务的审核,及时下架相关商品、封禁相关账号,让低俗、不良甚至违法违规的情绪消费商品服务无处容身。

  消费者在购买情绪消费服务时,也需保持警惕和理性选择,特别是下单前应仔细辨别,尽可能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商家,别因一时的情绪需求盲目消费,掉进不良商家的陷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