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青林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贺立樊
地动山摇般的欢呼、雀跃、掌声……11月30日晚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指挥中心沸腾了。在尽情庆祝的人潮中,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天梁听到宣布首发圆满成功的那一刻,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一与相互道贺的人们用力握手,仿佛要将突破重重险阻取得成功的自豪之情传递给每一个人。
无论是23个月建成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筚路蓝缕,还是打开商业航天新大门的远大前景;无论是软硬件建设过程中的种种艰辛,还是奋斗探索中积累下的条条经验,在他口中都可以浓缩成4个字:“向天图强”。这也是海南商发人的共同信念。
“通过商业模式,建设、运营一个发射场,进行高密度发射,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杨天梁表示,海南不只是为中国增添一座发射场,更是在中国航天现有的产业模式之外,探索出一条极具特色的航天产业发展新路。
补齐商业航天“最后一块拼图”
早已成为业内共识的是: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在进入加速上升的发展关键期,而在商业航天4大环节中,火箭、卫星、测控都已实现了商业化运作,独缺商业发射场。“现在补齐‘最后一块拼图’,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得以打通。”杨天梁说。
发射场周边拔地而起的厂房,众多跃跃欲试的火箭、卫星设计制造和其他上下游企业,也在佐证杨天梁的观点。“商业航天公司可以在发射场周边建设厂房,生产、测试、发射一体化。”在他看来,这正是海南作为衔接商业航天上下游的关键环节可以发挥的作用。即使火箭或卫星在省外甚至境外生产,也可以通过海运便捷抵达海南进行组装、发射,有效节省成本,促进产业上下游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商业卫星小型化、移动化发展方向热度不减,专用商业航天发射场适应产业趋势吗?对此,杨天梁以颇受关注的美国SpaceX公司开发的大型运载火箭为例说明,商业航天的市场规模很大,需求丰富多元,大型运载火箭仍然占据着市场最具潜力的领域。
随之而来的,是更快速更智能的信息时代,以及更多的卫星。“随着信息传输技术的持续发展,对于卫星的需求巨大。”他表示,大运载量、低成本的火箭有望成为未来商业航天市场的主力。
低纬度、低成本、安全性高、海运便捷……如今,随着海南商发的建成,这些优势将在商业航天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
结合目前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现状,杨天梁认为,海南商发的正式投产和常态化发射,将会有效缩短卫星“上天”的等候时长。可以预见的是,海南商发将努力保持高密度发射频次,“未来的任务还很重”。
“我很幸运,能够参与其中”
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记者首次采访发射场开工时,是在距发射工位不远的一排集装箱板房里。如今,发射场经历了从无到有,杨天梁和同事们仍然在这排板房里办公。
“当初只有一个构想,剩下的都是一片空白。”杨天梁说,“不知道怎么做,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经验。”既然是首个,就会面临前无古人的困难,也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
从机制到设计,从章程到人力,无论大事小事,几乎每件事情,都需要杨天梁和同事们从头学起,“向专家请教,在内部讨论,我们的困难总能得到解决。”
从中央到地方,海南商发的建设得到许多无私的支持帮助。
“通过机制改革,依托我国的航天基础,我们得以引进众多具有航天经验的人才。”杨天梁坦言,中国航天事业68年的经验积累,为海南商发提供了人才、企业、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
这一切,让杨天梁和同事们感到,在海南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是时代的选择。
这其中,有产业因素。文昌有航天基础,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正式投产,相关产业布局可以快速展开。
这其中,更有政策因素。海南各级政府对于航天事业高度重视,推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体制机制整合创新,实现自动化、集成化,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省委、省政府让我们在机制上创新探索,实现了高效决策、技术创新灵活自主和有效把控风险的统一。”杨天梁认为,这种模式符合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需求,为海南商发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当各种有利因素汇聚,仍离不开每一位建设者。在建设的高峰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工地曾经出现过几十家单位、数千位建设者同时施工的景象。不仅仅是施工人员,商发公司干部和技术人员也都扑到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切为了建设提速。
此时此刻,夜已深,杨天梁抬头看看大屏幕,那里是人类世代仰望的星空,“我很幸运,能够参与其中”。
(本报文城1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