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1版
“绿”绘金卷,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新能源汽车、禁塑、装配式建筑、“六水共治”、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等6项标志性工程滚动实施,既引领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发展转型,也带动风电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等新兴产业在海南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让产业发展的底色更“绿”;
“数”领新潮,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批设立,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一期竣工;多个中国好游戏从自贸港“出海”,去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超1400亿元,互联网企业注册总数达到5.2万家。
统筹质与量,把握好与快,这是海南的一道攻坚题,也是一道必答题。
充分赋能:
以政策红利激发新动能
陵水黎族自治县海域,浪潮涌动。“深海一号”傲立于此,它开采着蕴藏于水下1500米深的天然气,通过海底管道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
作为世界首个具备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今年再次交出“迎战”台风的高分“答卷”:当台风威力“超标”,作业团队可通过数字化系统“正常/台风模式”的一键切换,让陆地控制中心接管海上平台的所有操作,一扫台风导致油田停产的“阴霾”。
得益于应变能力超强的“智慧大脑”,“深海一号”每年的有效生产时间增加了10天,相当于整个气田提效大约3%,每年增加天然气供应能力6000万立方米。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了解海洋观测设备与信息服务系统研发应用情况,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他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海南牢记嘱托,推动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今年8月,我省印发的《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做大海洋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链等。
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政策进行高位引导与推动。
今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2024年本)》正式施行。其中,海南产业发展亟需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业态、海上风电、专用汽车制造、绿色建材生产等被正式列入鼓励类产业。
借助政策优势,海南在推动“五个图强”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海口空港保税区内,得益于海南自贸港“零关税”等政策,一架架来自泰国、卡塔尔等国的飞机不断来此开展保税维修。据统计,今年1月至11月,海口空港保税区保税维修货值较去年同期增长4.5倍。
在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复兴城等园区,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等自贸港政策吸引下,一批数字经济企业加快集聚,着力发展动漫游戏、物联网、数字贸易等重点产业。
在三亚南繁,种子行业孕育无限机遇。《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发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优势,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这为“海南种”种质资源保存、交换、贸易、共同科研、合作开发等提供了更好平台、更大空间。
……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央赋予海南的政策逐步落地见效,多重政策效应和外溢效应叠加,有力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为推动“五个图强”赋能。
问计未来:
以制度创新拓展新空间
“用自主研发的天然橡胶,制成国产飞机的轮胎,放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在位于海口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里,今年89岁的吴云通研究员有诸多感慨。
攻克种质资源匮乏、育种周期长等难题,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支撑我国植胶区域持续扩大……今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牵头完成的《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啃科技硬骨头,闯研发深水区。这一项目育成品种覆盖我国植胶面积的39.7%,新增产值252.1亿元。荣誉和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热科院三代人扎根海南、长达66年的科研接力。
大步转变的实现,靠的是技术、是人才、是创新、是制度。
今年8月,新一批6项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发布,创建博鳌近零碳示范区、海洋空间资源立体式开发利用两项案例入选其中。
一个示范区的建设有多“硬核”?作为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之一,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率先在全国探索城市建成区的系统降碳新路径,率先提出技术集成应用降碳方案,率先建立城市零碳运维新模式,在体制机制创新、技术措施集成、政策标准引领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制度成果,获得我国首个由德国能源署颁发的“零碳运营区域认证”,成为推动“向绿图强”的生动注脚。
一项用海蓝图计划的“含新量”有多高?海洋空间资源立体式开发利用案例里有答案。该案例率先出台了全国首例海域详细规划,率先实施了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率先试行“标准海”供应制度,通过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
多个率先,被一项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收入囊中。除了制度集成创新,海南在行动中寻找更多答案。
教育发展“向新”——对标自贸港“4+3+3”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要,我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学科建设,大力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同时,擦亮“留学海南”品牌,推动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灵活的教育对外开放,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
人才不断“上新”——实施南海育才项目、开展“技能自贸港”三年行动、优化“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我省在人才引、育、用、留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择海南、留在海南。
科技沃土“育新”——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我省坚持“五个图强”,积极承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从“书架”走向“货架”。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视线回到当下,机遇无限。海南,向新而行!
(本报海口12月1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