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萍
农历新年的脚步声渐近,春节不仅是团圆欢乐的时刻,也是展示和欣赏书法艺术的好时机。近年来,每到春节前夕,全国各地的书法家协会等组织,都会组织开展写春联送祝福等文化惠民活动,为岁末年初增加了一抹古韵悠长、雅致厚重的文化亮色。
沿着墨香幽径,溯源历史,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代书法家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他们留下了哪些关于春节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巧补春联
贴春联是我国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每年除夕前后,天南地北的中国人都会在家门等处贴对联、贴福字,以示喜庆、吉祥、祝福。对联内容一般都寄托了美好愿望,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文字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将节日的喜庆氛围营造得愈加浓烈。关于贴春联,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春节巧补春联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桩美谈。
王羲之的书法秀丽、雄健,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相传,王羲之在世时,他的书法作品已经备受追捧。许多人想求得一件他的作品,当作传家宝。一年春节前夕,王羲之写好一副春联贴于自家大门上,内容为:“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结果这副春联一贴出去,便被人趁夜色揭走了。第二天,王羲之只好又写了一副春联贴上去,内容为:“莺歌北里,燕语南郊。”结果这副春联当晚又被人趁夜色揭走了。王家人见此情形,十分无奈。王羲之思索了片刻后,提笔又写下一联并吩咐家人贴上去,内容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想来揭取王羲之墨宝的人看了春联的内容,觉得不太吉利,便放弃了。终于,这副春联算是保住了,但人们实在搞不清王羲之为何会写这样的春联贴在自家门上。除夕当天,王羲之从容提笔,在那副春联下面各添了三个字,内容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人们看后,无不钦佩“书圣”的巧思,纷纷拍手叫绝。
米芾大年初一临帖
农历正月初一,在古代被称为“元日”。900多年前的宋元符二年(1099年)元日,天气很好,居住在涟水(今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的书法家米芾恭敬地阅读、临习收藏的铭心绝品《文皇大令》,并将临习的感想,以轻松的口吻写信告诉朋友。信札全文为: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有暇作谱,发一笑于事外。新岁勿招口业,佳,别有何得?泗戎东下未?已有书至彼,俟之。大意是:我得到了《文皇大令》,太高兴了。大年初一特意焚香开窗,然后临习,写了数遍都不是很满意。书法真迹就在眼前,气焰慑人啊!祝愿朋友新的一年不招口业(谩骂、污蔑等),生活顺利。在春节这样一个隆重的节日里,米芾展读、临写唐太宗的《文皇大令》,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以及对《文皇大令》书法风格的认可。此信没有提到收信人姓名,但由信首可知,这位友人当时应身处涟水西北方向。笔者猜想,米芾能把临习书法时既喜悦又遗憾的复杂感受告知这位友人,此人必是和米芾一样,对书法极其喜爱,又经常临习。
这封草书信札,纵25.2厘米,横40.5厘米,被后人称为《元日帖》。米芾一生,篆、隶、草、正皆有涉猎,行书成就最高,留下的行书作品也最多,而留下的草书作品则屈指可数。米芾的草书取法晋人,他曾在《论书帖》中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元日帖》系米芾有感而写,用笔迅疾而力道沉雄,笔势跌宕起伏,线条对比强烈,意韵独特。此帖不仅体现了米芾高超的书写技艺,也体现了他对草书的独特理解。曹宝麟先生曾评价此帖:“涟水诸草,以此本最佳。”
米芾为“宋四家”之一,担任过礼部员外郎、书画博士等职。他看似潇洒不羁,甚至有几分顽皮、癫狂,但在学习书法方面入古颇深,且极为勤奋。他坚持每天练习书法,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元日帖》就是其勤于书写的最好例证。试想一下,在大年初一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米芾没有出去游玩娱乐,而是临窗而坐,临习书法,这种过年方式是多么特别和惬意啊!
唐寅笔下的除夕生活
明代中期的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大家”。他多才多艺,以诗文、书法、绘画“三绝”蜚声文坛。在民间传说和现当代的许多文艺作品中,他的形象多被塑造为风流才子。但在历史上,真实的唐寅远比民间传说和现当代文艺作品中的形象要复杂、深沉得多。他有一身才华和抱负,却没有遇到自己的伯乐,没有获得施展拳脚的机会。在无奈的生活里,他选择“钻”入诗、书、画的世界,全身心投入创作。他将心中的痛苦、无奈和对人生的洞察理解融入书画作品中,使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情感力量和艺术魅力。唐寅晚年生活潦倒,却一直保持着波澜不惊的心境。在某个寒冷的除夕,家家户户沉浸在团圆欢乐中,他却独自面对冷锅凉灶。饥寒交迫之时,他也准备“扫地明朝拜新岁”,并用朴实的文字,写下《除夕》以安慰自己。
《除夕》是唐寅行书《七律四首诗卷》中的最后一首诗。它与《闻太原阁老疏疾还山喜而成咏辄用寄上》《寄王马监》《咏身》合书于一卷。此卷纵23厘米,横286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从第一首诗的内容看,写《除夕》时,唐寅应为四十多岁。此帖为一首写自况的七律诗,内容为:“柴烟塞屋罐鸣汤,两岁平分此夜长。鬓影鬅鬙灯在壁,壮图牢落酒浇肠。命临磨蝎穷难送,饭有溪鱼老不妨。扫地明朝拜新岁,吴趋且逐绮罗行。”
《除夕》的字体为行书。唐寅书法技艺精湛,他的行书效仿晋唐诸家,《圣教序》、李邕、欧阳询、赵孟頫等是其行书法度的重要来源。他的书法风格如其人般“潇潇洒洒,跌宕多姿”。《除夕》上的字,点画遒劲,骨力内含,结体欹侧取势,险绝而又圆转姿媚。作者循古法,也十分注重自我表达,这在古代是颇为难能可贵的地方。总体来说,唐寅个性鲜明的书风,是以他深谙古法和书法功力深厚为基础达到的。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