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宁玥
“走,演出去!”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南万村委会南流村,村小组组长黄世文一喊出这句话,平静的山村立刻热闹起来。二三十个身着迷彩服、花衬衣的农民,立马回家换上纹样丰富的黎锦服装,锄头、斗笠转身变成台上舞动的道具。
由他们组成的南流村文化表演艺术团,自2023年成立以来,已演绎黎族舞蹈表演数百场。他们的舞台很大,每年海南黎族苗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舞台很小,站上各村文化广场前的乡村大舞台,就能带来一场绚丽的表演。
为何偏远山村能孕育如此多才多艺的舞蹈队?他们为何会走上舞台?且听他们诉说背后的故事。
舞动的火种
20世纪80年代,没有电子设备,乡村生活简单而质朴。人们跟随大自然的呼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歌舞,是人们唯一的、却也是最炽热的娱乐活动。
黄世文的父亲和二伯都是村里有名的乐手,自学二胡、三弦等多种乐器,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歌舞爱好者众多,无论节日庆典还是茶余饭后,只要奏响音乐,演出便拉开帷幕,欢声笑语一直延续到后半夜。彼时,黄世文不过八九岁,还不懂传承的意义,连他自己都未料到,有一天会与舞蹈结下不解之缘。
一天,他从学校走回家,父亲激动地对他说:“孩子,接下来要跟着我学跳舞。”原来这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海南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活动,地点在如今的五指山水满乡。黄世文父亲受邀参演,他将黎族《清音舞》教给包括黄世文在内的5名黎族孩童,自己与另外3名乐手伴奏,排演出了南流村第一个正式节目。
那时,他们翻过一座又一座山,穿过一片又一片树林,步行一天一夜到达演出地点。黄世文第一次见到外面的世界。现场人头攒动,无数歌舞演员身着五颜六色的演出服,流光溢彩,掌声如雷。“那时,还没有人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家都跟着流行走。有人跳时兴的霹雳舞,有人唱流行音乐……”黄世文还记得,包括他们在内,全场只有两支黎族歌舞表演队伍。
他们的演出受到了全场好评,大家说:“从未见过这样的舞蹈,你们值得让更多人看见。”这次翻山越岭的旅程,在年幼的黄世文心中种下一颗舞蹈的种子。
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间,由于要专注学业,黄世文便再无机会学习舞蹈。1995年左右,比黄世文年长9岁的黄珍新拿过接力棒。毕业后,黄珍新与同辈的不少年轻人选择留在老家务农,山区交通闭塞,他们鲜少外出,傍晚闲得慌,便哼起从老人那儿听来的小曲。一次,有人提议,干脆再组一支队伍,把黎族歌舞好好学起来。很快,这伙年轻人便行动起来。逢年过节或村中有喜事,他们便扛起演出的责任。“这些年,村中懂歌舞的老人越来越少了,幸亏我们学得早,把我们黎族的文化保留下来。”黄珍新说,2006年,他们正式成立了南流村文艺队。
重燃的舞台
2008年,一个新的契机悄然降临,海南省2008黎族苗族“三月三”节主会场设在琼中,琼中文化馆发现南流村这群能歌善舞的村民,说服文艺队参演。
消息传来,村里老一辈的舞者们纷纷响应。黄世文作为青年一代的领头人,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时代在变化,道路通了,游客多了,我们把老人传承的舞蹈学好,外出表演,相当于多了一项谋生的本事。”在他的劝说下,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进来。
排练的日子紧张而充实。老舞者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迅速找回了状态,年轻人们则充满活力,大家模仿电视中的表演变换队形,时而排成方阵,时而变成两个圆圈,灵活而生动。伴奏依然由黄世文的父亲领衔。然而,美妙的音乐与优美的舞蹈却难以“同步”。
“老人不懂流行音乐节拍,凭感觉拉琴,不是段落重复,就是忽快忽慢。”黄世文说,无奈之下,他们向时任琼中文化馆馆长的音乐家何丕杰求助,先后将《今日黎寨》《清音舞》等曲目改编成时长约4分钟的乐曲,刻录成光碟。何丕杰还邀请专业舞蹈老师,教他们听节奏、踩节拍。
演出当天,琼中县城人山人海,南流村文艺队的成员们依次登场。伴着悠扬婉转的黎族音乐,大家从容地展示黎族舞蹈的魅力,收获如雷霆般的掌声。“以前,我们只在本村‘小打小闹’,跳舞全凭感觉,经过这一轮打磨,才称得上‘登台表演’。”黄世文回忆道。
而对于文艺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舞蹈有多么珍贵。之后的几年,在琼中文化馆的帮助下,南流村文艺队又陆续排练了《阿哥阿妹守山栏》《黎族欢乐舞》等舞蹈,舞姿从笨拙变得娴熟。
每逢节假日,他们还受邀到各景点、景区与群众互动。“这是我们黎族独有的歌舞,我们身上穿的就是黎锦服饰……”每一次,他们都向游客热情介绍独属于黎族的文化与艺术。过去藏在深山无人知的民族特色文化,经过打磨和演绎变得叫好又叫座。
舞出新气象
2023年,在琼中文化馆、上安乡文化站的组织下,琼中黎族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取荣和他的妻子林玉英,与南流村文化队达成合作,组成南流村文化表演艺术团,成为上安乡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歌舞结合,演出更丰富。”黄世文拿出一份节目单,一共十多个节目,既有王取荣夫妇演唱《欢迎你到黎寨来》等耳熟能详的黎族歌曲,也有南流村文艺队此前编排的舞蹈。
经过多年的演出和学习,黄世文讲起黎族舞蹈来头头是道——《清音舞》只有琼中上安乡等地区能看到,取材于黎族人民在山间打猎时,能跑善跳、腾挪自如的生存技能;《阿哥阿妹守山栏》则取材于黎族同胞种植山栏稻时,在成熟期需要赶鸟的动作,也展示了黎族同胞勤劳勇敢的品质……最近,黄世文与搭档王珍明一同跟随上安乡老人学习黎族舞咚铃伽,并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艺术团中人才辈出。上安乡文化站负责人介绍称,如今南流村有35人会唱民歌,28人会跳民舞,33人会织黎锦,他们不仅在艺术团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利用周末时间到高校开展教育活动,将黎族文化带给更多年轻人,也在多个地方开展宣传演出。
“演出条件越来越好了。”黄世文说,刚开始组织表演时,大家穷到买不起演出服,女舞者穿着陪嫁的裙子,男舞者轮流共用两三套传统服饰,如今大家都穿上了崭新而精致的表演服。
作为歌舞团团长,黄世文还有新的期盼。“像我这样的一批成员都四五十岁了,我们希望将这些文化传给更多子孙后代,将文化的火种传递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