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证券导报 |‌法治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3月17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文化IP镇水兽
  以镇水兽为原型设计的北京中轴线申遗卡通形象“水灵龙”。

  北京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的镇水兽(趴蝮)。新华社发

  陕西水利博物馆藏镇水石牛。

  北京前门大街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内的镇水兽。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 杨江波

  前不久,位于北京前门大街的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对外开放,方舱内陈列的镇水兽正式与市民游客见面。在我国,镇水兽出现的时间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成书于汉代的《蜀王本纪》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犀牛里。”古人用石料等制作镇水兽放于水边,希望起到镇压水害的作用。如今,虽然民间已无此习俗,但保留下来的各类镇水兽仍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镇水兽的不同模样

  古代镇水兽的材质,主要有铜、铁、石三种;其中,石制镇水兽有多种类型,比如石趴蝮、石犀、石牛。

  趴蝮,也写作蚣蝮、叭嘎,在民间又被称为“吞水兽”“吸水兽”。人们常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趴蝮即是传说中龙之九子中的一子,它生性喜水,是具有镇水功能的神兽。在民间传说中,趴蝮有镇水消灾、保一方平安的神力。趴蝮一般呈趴伏状,体形似龙非龙,头部像狮子,头顶有一对犄角,全身遍布龙鳞。

  作为镇水兽的趴蝮,一般被古人装嵌在石桥的拱顶、望柱、桥翅、栏板上。2000年,工程技术人员在修缮北京万宁桥时发掘出六尊用青石雕刻的趴蝮。相较于铜制、铁制镇水兽,石制镇水兽在民间更为常见,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正是石趴蝮。除了万宁桥,目前,人们已在北京前门大街正阳桥、北京通州广利桥、济南永济桥、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泗县段等处发现了石趴蝮。

  石犀也是大名鼎鼎的镇水兽,唐代诗人杜甫在《石犀行》一诗中写道:“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诗中提及的“犀牛”,即《蜀王本纪》所说的“石犀”。对李冰制石犀这件事,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有更详细的记载:“(李冰)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

  镇水石犀为犀牛状,一般身上会装饰卷云图案,躯干丰满,四肢粗壮,神态呆萌。目前收藏于成都博物馆的镇水石犀,2012年出土于成都天府广场东北侧。除了成都博物馆,游客在成都新华桥、犀浦、望江公园等处,也能看到石犀的身影。

  陕西水利博物馆藏有一尊镇水石牛。该石牛制作于明代,体形健硕,四脚并拢,呈卧地状,牛背和牛角处有被水长期冲刷留下的痕迹。这尊石牛曾“卧”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喜河镇汉江西岸,相传明代时汉江洪灾频发,于是古人制作这尊石牛安放在汉江边,以镇水患。

  四川德阳石刻公园内有两尊石牛,这两尊石牛最早立于德阳绵远河东门桥两头,雕刻于清代同治年间,亦为镇水兽。

  古人为何相信它们能镇水?

  在古代,临水而居的百姓深受水患之苦,一旦发生洪灾,轻则农田被毁、庄稼歉收,重则房屋倒塌、家破人亡。正因如此,他们寄希望于神灵、神兽的庇护,在江河湖海之畔制作石兽、建造塔楼或庙宇、雕刻石碑,以期它们能驱除水害,让大家过上风调雨顺、安定幸福的日子。

  明代人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说,龙一母生九子,“好饮者曰叭嘎,石桥两旁俯水兽是也”。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是可以呼风唤雨的吉祥之物,趴蝮是龙之九子之一,可以将洪水吸入腹中,以免其危害人间。老百姓希望趴蝮能消除水害,为他们带来平安,因而建桥时常以石趴蝮装饰之。

  “牛为土性,土能克水。”基于五行相克的理论,古人认为牛有避水神力。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曾将铁牛沉入水底,以防止河水泛滥。民间还流传着“李冰斗蛟”的神话故事,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李冰为了与引发大水的水蛟斗争,化身为牛潜入水中,经过一番鏖战,终与士兵合力杀死了水蛟,消除了水患。因为相信牛有镇水的本领,古人将石牛作为镇水兽。

  除了牛,犀牛也是镇水兽。晋代《抱朴子》云:“通天犀角……刻以为鱼,而衔之以入水,水常为人开。”宋代《太平广记》记载:“辟水犀,云此犀行于海水为之开,置于雾之中不湿矣。”清代雍正年间由浙江总督李卫主持修纂的《西湖志》有言:“钱武肃时,有献云鹤、水犀带者,登碧波亭,系带试水,水开七尺许。” 透过这些古籍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相信犀牛可令“水开”,有消除水患的作用。

  镇水石兽的艺术之美

  陕西水利博物馆所藏的镇水石牛,身长1.32米,宽0.65米,高0.40米,重达320公斤。这尊镇水石牛曾经历数百年风吹雨淋,但整体形象栩栩如生,它的眼睛犀利地凝视着前方,身躯显得健壮有力,堪称一件珍贵的石雕艺术品。

  出土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泗县段的镇水石趴蝮,通体长1.18米,宽0.3米,高0.45米,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这尊石趴蝮形态优美,形制与国内其他地方的石趴蝮大致相同,但在雕刻方面更加细腻,具体表现为双目凸出、双耳倒竖,仪态威严,趾爪至今清晰可辨。

  与泗县的镇水石趴蝮相比,北京万宁桥的镇水石趴蝮显得憨态可掬,有几分顽皮可爱。万宁桥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是北京中轴线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隋唐大运河3个部分)唯一的相交点位。这里的镇水石趴蝮是十分重要的文物,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卡通形象“水灵龙”的原型。北京舞蹈学院的师生还以这尊石趴蝮为蓝本,创编舞剧《镇水神兽》,展现了镇水兽独特的文化魅力。

  成都博物馆所藏的镇水石犀,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约8.5吨,呈站立状,躯干壮实,造型古朴,通体近似犀牛。这尊镇水石犀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雕刻技法粗犷简练,雕刻风格介于西周至秦汉之间。有专家认为,这尊镇水石犀雕刻年代应为秦昭襄王时期,其创作背景与李冰制作石犀镇水有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如今,许多现代化的水利设施和科技设备被用于调节水源、防汛减灾,但每当在博物馆看到那一尊尊镇水兽,我们仍能感受到祖先们祈望江河安澜的心愿、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闯出新天地
   第004版:深读·海南
   第005版:本省新闻
   第006版:文化周刊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世界新闻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书法
   第014版:人物
   第015版:海之南
   第016版:乐活
   第017版:讲谭
   第018版:鉴藏
   第019版:文苑
   第020版:聊吧
   第021版:话题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文化IP镇水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