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韬颖
在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龙村许氏宗祠内,有一座断成几块的古碑,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崇祯年间。碑的主人是海南明代名贤、海瑞学生许子伟,原本立在其墓前,过去因遭破坏,许氏族人才将古碑运回村中。
经外观清理和字迹辨认,这座古碑是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蒋德璟为许子伟撰写的墓志铭——《赐进士吏户兵三科给事中许忠直公墓表》,上面的字迹因为岁月的侵蚀,大多已模糊难辨,好在关键信息仍能勉强辨认。据了解,墓志铭原文不仅被许氏族人辑入《许忠直集》,得以在家族中传承,还被收录于地方志中。
刻立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许子伟墓碑开篇便提及,当时的人们对许子伟赞誉有加,称其“文章则宗丘深庵(丘濬),理学则师陈白沙、杨复所,气质则师效海刚峰(海瑞)”。短短数言,展现出了许子伟在思想、品格与文化学术上的渊源与传承。
铭文详尽勾勒了许子伟的人生历程。许子伟,字用一,号甸南,原籍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年仅十四岁时,父亲骤然离世,母亲任氏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长大。平日里,他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勤读不辍。
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许子伟于乡试之中脱颖而出,高中举人。四年后,即万历丙戌年(1586年),他在会试中登进士第,被授予行人司行人的官职。
许子伟与海瑞一同居住在琼州府城福德里,他们志趣相投,皆秉持公正忠诚之心,立身行事光明磊落,一心只为家国社稷。
海瑞离世后,众人推举同乡中贤能的人护送灵柩归乡。一番斟酌后,众人一致认为许子伟最为合适,便以他的名字奏请。接旨后,许子伟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将海瑞的灵柩送回了琼州故里。
墓志铭刻写道,许子伟在家中,恪守孝道,对长辈恭敬孝顺,与兄弟和睦友爱;在朝堂之上,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他不惧权势,毅然上疏弹劾位高权重的权贵,进言反对肆意搜刮民脂民膏。他心怀悲悯,为百姓的疾苦发声,为贫困人家的子女操办婚事,为饥寒交迫的百姓慷慨解囊,保全夏常卿(琼山进士夏昇)的美名……
他积极为国家举荐贤才,却从不接受别人的谢礼;他不相信毫无根据的言论,也不涉足任何不公的诉讼,坚守着内心的正义与清明。但凡对世道人心有益之事,他都仗义执言;但凡有损害民情风俗的现象,他必定全力补救。
为启迪海南文化,许子伟还在儋州置办义学,在府城开办敦仁书院,还曾掌教文昌玉阳书院。此外,他还在琼山县下窑村兴建了明昌塔,以培育琼州文风,延续着生生不息的琼州文脉。他生前著有《广易通》《警觉语》《文编吟草》《敦仁编》等。
万历癸丑年(1613年)六月初九,许子伟溘然长逝,享寿59岁。他一生清廉,两袖清风。直至去世时,家中所拥有的产业加起来,价值不足百两白银。
当时,琼州的乡绅和耆老联名向朝廷请求,期望能在乡里为许子伟举行祭祀仪式,以缅怀他的功绩与德行。皇帝最终降旨,准许众人可在春秋两季的祭祀大典中,将许子伟列入祭祀名单,同时,还修建了“忠直”牌坊,以表彰许子伟的功绩与德行。
蒋尚书在墓志铭最后写道:“谏草修笔不修舌,文皇转圜鉴热血。一生骨鲠坚如铁。何当枉笏呈直节。嗟乎高风世虽隔,久仰忠贞著廉洁……生为名谏没乡哲,行人过者视贞石。”意在激励后世学子,要以许子伟为榜样,于求学、立身、处世、报国之路上,始终坚守正义,秉持廉洁。
据龙村许氏宗亲珍藏的光绪《许氏族谱》所载,许子伟的海南一世祖为许毅,生于明弘治己未年(1499年),正德年间岳父到琼州任职,许毅遂携家眷,随岳父南下,落籍琼州府城。
清代康熙年间,许子伟长孙、郡庠生许铉,从府城迁徙到龙村定居。三百多年间,许子伟的后裔在当地繁衍生息。
龙村许子伟墓志铭的发现,不仅为深入探究许子伟的生平事迹与思想体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一手翔实资料,更从侧面映射出明代鲜明的学术传承路径、文化脉络,以及当时士人阶层的精神追求,让人们得以窥见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成为后人研究许子伟事迹的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