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证券导报 |‌法治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3月24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古人月令图中的春日打开方式
春山多盛事
赏玩夜忘归
  煮春茶。(图轴局部)

  清宫十二月令图轴(农历三月)。

  清宫十二月令图轴(农历二月)。

  打秋千。(图轴局部)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韩惠娇

  古人生活讲究“天人合一”,政治、生活、生产都要适应天时。《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一年划分为四季、十二月令、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这些都是古人夜观天象,演算历法,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规律而得来的,为的是适应自然的时序,顺应天道,适时而动。是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达天合。

  春分是仲春,平分春季,有“三候”。“一候”玄鸟至,燕子归来,春风似剪,剪出一片秀丽春光;“二候”雷乃发声,春雷乍响,小雨如酥,万物兴发;“三候”始电,雨量渐多,雷声和闪电伴随而来。在此时,顺应天时,珍惜自然的古人会做什么来迎接春天呢?不妨一起来到古人的月令图中,一寻究竟吧。

  古人月令图

  呈现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月令图是古人根据十二月令所绘制的,以景物风光、民俗活动、农事劳作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作品中体现时间流转的变化,强调时序,承载了古代先民顺应自然,遵循天理的生活方式。

  古人即使是挂画,也有顺应天时月令的讲究,叫“悬画月令”。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岁朝宜宋画福神及古名贤像;元宵前后宜看灯、傀儡;正、二月宜春游、仕女、梅、杏、山茶、玉兰、桃、李之属;三月三日,宜宋画真武像;清明前后宜牡丹、芍药……以见岁时节序。”

  清宫十二月令图就是因此而创作的。它是清代宫廷画师所绘制的一套工笔重彩的月令画,共有12轴,描绘的是农历正月至十二月,圆明园各个节令景色和风俗活动内容。这十二幅画轴曾在乾隆皇帝的宫中悬挂,每月一轮换。观赏者不仅在自然中感应天时,在欣赏绘画时更是感时应物,仿佛也如画中人一样,享受四时轮换的美景,顺应十二月令的生活方式。

  “春山多盛事,赏玩夜忘归”,让我们一起进入画中来一场酣畅痛快的春游吧。

  男子春猎,女子打秋千

  春和景明,春风和煦,正是春猎的好时候。画面中只见群山脚下的远郊,一群威风猎猎、骑着高头大马的勇士策马扬鞭,左牵黄右擎苍,拉弓射箭一气呵成,正在开展一场热热闹闹的角逐。当然这迷人春光,在追逐竞猎中错过就太可惜了。也有不少男子遛着马儿,闲庭信步,欣赏万物生发,草木峥嵘的景象,在美景中吐故纳新,吸收天地灵气。驰骋于户外,这是男子汉们享受春光的方式,而仕女们对待春天的方式则温柔惬意多了。

  只见院墙里,架起了一座齐天高的秋千,一仕女打着秋千,荡起来的荷衣蕙带,翩若惊鸿,又似那凌空的仙子,踏云而来。高高的秋千荡起来,高墙锁不住恼人的春色,自然也锁不住佳人的盈盈笑声,引得墙外行人无限旖旎想象。唐代诗人王建写了一首《秋千词》对此有详尽有趣的描写: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俏皮小女儿打秋千争高处,凌空松手若展翅飞鸟,奋力要与树齐平,头上珠翠钗环都坠了地,仍好胜不休。待到下来立定整理潦乱的形容,望着那齐天高的秋千方才后怕。如此一般嬉戏俏皮的丽人景象,才是堪比春光的景色呢!

  儿童放纸鸢、斗春草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诗描述了春天最重要的一项游戏:放纸鸢。纸鸢是古代的风筝。在春分之日,人们会把新春的愿望写在风筝上,待其高空飞起,将线剪断,以祈求愿望实现。画中孩童,放的是一只凤凰纸鸢,高飞于湖面上空,像春天里的祥瑞。

  春天里最具有春意的游戏非“斗草”莫属了。“斗草”是古代的一项游戏,源于在门前插艾草辟邪驱疫的习俗,后演变成找出奇花异草互相比赛的游戏。斗草分“文斗”和“武斗”。文斗多是女孩子们的游戏,报花草名,要求二人花草名字要对仗,花草越奇,对仗越工整,对得越久的一方赢。武斗则是男孩儿的游戏,二人各选一种草,将两种草交叉成“十”字进行拉扯,不断者为胜。南宋诗人范成大春日醉归,看庭院一片狼藉,不禁赋诗:“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织布、赏春花、饮春酒

  美好春光正当时,只见楼阁里支起了窗篷,一女子纤纤秀手拈起绣针,正临窗绣花呢。另一扇窗户里,是抱着婴孩的女子,望向窗外的湖光山色,只见窗外也是一幅温馨场景,小儿攀附着侍女的肩膀与母亲一起欣赏湖光山色呢。看来古今一样,春天都是“遛娃”的好时节。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二月又称杏月。清宫二月图中最夺人眼目的就是这漫山遍野、屋前屋后开遍的杏花了。正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迎接花事上,古人真的玩出了百般花样。

  有“酒赏”,“花下铺毡把一杯,缓饮春风酒”,以落花为垫,以春风下酒,大概是醉眼看花花更妍吧。若对花饮酒是潇洒逸气的文人做派,那“香赏”则是精致的讲究了,南唐进士韩熙载在《五宜说》中说:“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又有“琴赏”,对花抚琴,真是一场声色盛宴!还有“茗赏”,花树下,支起火炉,取一勺山泉,泡上当季的春茶,赏看春花,逍遥赛活神仙!

  在古代多地都有春季酿酒的习俗,新鲜的糯米蒸熟,拌入酒曲,发酵个几天,就成了新鲜的米酒。以新鲜的春酿办一场曲水流觞的春宴,岂不应时应景?只见画中庭院内引溪入园,童仆在上游把斟满美酒的觞放入溪水中,下游文士三三两两坐于两岸,以树枝叉子接住顺流而下的酒,捧酒谈玄论道,或俯丘赏景,或已酩酊大醉卧于大好春光中,好不惬意!

  潜心读书、春耕忙

  古人云:“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春天风和日暖,正是读书好时节。画轴里的书房里老者将椅子搬到屋子廊下借着天光,就着春景翻书。壮年三两相聚讨论,门外春和景明,闲适安然。正是南宋叶采的《暮春即事》所云:“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潜心读书,而忘却春光,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惜春”呢。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春天,万物复苏,正是农忙时节,只见画里的水田,一农民站在犁耙上,手执鞭,正驱使水牛犁地呢。不远处的水边,桃红柳绿,三农人正踩着水车汲水。看着三人的神情,哪里是在干活,分明是在忙里偷闲,都直愣愣地看着远处的湖光山色发呆呢。一旁的河滩里,更是一幅热闹景象。春江水暖,可不是下河捞鱼的好时候。只见画中,有撸起裤管,腰挂鱼篓,手拿渔网网鱼的;有按着鱼罩,守着,请君入瓮的;有奋力拉网,满载而归的。且有牧童牧牛,好一派热热闹闹的春景!

  古人应时应景,爱春惜春,各位看官何不妨效仿古人来一场酣畅的春游!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深读·海南
   第005版:潮起天涯关注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
   第006版:新海垦
   第007版:专题
   第008版:文化周刊
   第009版:文化周刊
   第010版:健康周刊
   第011版:中国新闻
   第012版:世界新闻
   第013版:海南周刊
   第014版:封面
   第015版:封面
   第016版:海之南
   第017版:风物
   第018版:故事
   第019版:讲谭
   第020版:聊吧
   第021版:鉴藏
   第022版:艺术
   第023版:文化
   第024版:文苑
   第025版:悦读
   第026版:随笔
   第028版:影视
春山多盛事 赏玩夜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