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证券导报 |‌法治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吕氏春秋》:
战国时期的百科全书
  《吕氏春秋》书影。

  《吕氏春秋》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吕不韦塑像。

  ■ 吴辰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皆著书立说,一时间蔚为大观。战国末年,秦国的国势壮大,丞相吕不韦带领诸多门客集众家之所长,糅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等百家思想于一炉,编撰出一部二十多万字的鸿篇巨制——《吕氏春秋》,又称《吕览》。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以自己的姓氏命名“春秋”,可见吕不韦对《吕氏春秋》这部著作的重视。从形式和内容上来看,《吕氏春秋》如后世学者所言,“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该书由八览、六论、十二纪组成,其中十二纪对应一年十二月令,自孟春起,至季冬止,隐喻天时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又暗合阴阳五行之说,无愧杂家学说之代表作。

  一字千金背后的故事

  吕不韦何许人也?他本是战国末期一名巨贾,通过经商积累了万贯家财。他投千金结交公子嬴异人,献赵姬给嬴异人,生嬴政。在嬴政即位时,吕不韦早已是朝中丞相,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连嬴政都称其为“仲父”。可是物极必反,随着嬴政年龄渐长,感到吕不韦的势力无法掌控,将其贬至蜀中。吕不韦感大势已去,这位游走于商、政、学之间的传奇人物最终只能饮鸩自尽。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称“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身为国相的吕不韦在组织编撰《吕氏春秋》时,并不像司马迁写《史记》那么辛苦,门下有三千食客各尽其能。从上古神话到时事风俗,甚至一些早已不见史传的人事或材料都被其搜罗其中。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问世后,吕不韦曾经于咸阳城门上举办大型“新书发布会”,明诏称如果有人能增删其中一字,便赏赐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由来。

  东汉高诱曾为《吕氏春秋》作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初“一字千金”却无人敢领的真相——“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

  杂糅百家 包罗万象

  杂家的特点就是“杂”,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吕氏春秋》就是一部战国时期的百科全书。

  《吕氏春秋》记录了许多“独家秘闻”,为后世了解先秦时期乃至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此外,《吕氏春秋》对一些历史细节的描绘也绘声绘色,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中的寓言。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多以各国旧事为主。例如,该书《慎行论》中所说的“穿井得一人”故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以上这个故事的大意是宋国一人家里没有井,浇水不便,平时需要有个人在外边专门打水。后来,这人家里打了一口井,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后减少了人力,等于得到了一个人”,不知为何传着传着就成了“这家人打井打出了一个人”,后来连国君也亲自派人询问此事。《吕氏春秋》最后点评: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该书中类似这样的故事接踵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众多道理也在其中被一一阐明。

  《吕氏春秋》包罗万象,其中还有不少流传至今的成语和譬喻。书中的成语故事很多都源自各种典籍,但是编撰者却能将其为自己所用,在旧事中翻出新意来。例如《吕氏春秋》之《贵直论》说:“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这里化用了纣王剖比干之心的故事,得出纣王“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的结论,以比干七窍之心映衬纣王之心“一窍不通”。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窍不通”。

  《吕氏春秋》中还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为了让牛动起来,一个大力士去拉牛尾,结果“牛不可行”;让孩童牵着牛鼻环,牛便温顺跟随。抓“牛鼻子”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提醒人们平时做事要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战国末年,楚地有人坐船渡江,剑不慎落入水中。他不慌不忙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印记。船靠岸后,他才下水去找。那怎么能找得到呢?这个众所周知的“刻舟求剑”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用来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影响深远的经典史籍

  吕不韦大费周章编出《吕氏春秋》,主要目的是希望大秦江山能够永固,却没有料到自己以身入局,还没有看到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就自尽而亡。

  吕不韦不为秦所用的政治理念被代秦而兴的汉朝所重视。经历了连绵的战火,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其中许多思想印证了吕不韦当初设想的正确。太史公司马迁有感身世,对《吕氏春秋》十分推崇。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其中也隐约能看到吕不韦思想的影子。

  作为古人智慧结晶,《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典籍。时至今日,《吕氏春秋》已成为人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那些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依然源源不断地给今人以启迪。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深读·海南
   第004版:专题
   第005版:定安观察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08版:世界新闻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封面
   第014版:聊吧
   第015版:面孔
   第016版:故事
   第018版:史话
   第019版:讲谭
   第020版:逝者
   第021版:文苑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战国时期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