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的由来 2023年11月04日  
  ■ 阎泽川

  “姓”可以追溯至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氏族成员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望“字”生义,“姓”字正是人人皆女性所生之意。

  古人为了使自己与别的氏族有区别,更为了防止近亲婚配的不良后果,每个氏族大多采用与生产活动关系密切的动植物等作为本族的标志,这就是图腾。“姓”由此而生,它清楚地表明同一个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祖先的子孙后代,能起到“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不少从女字旁的姓,如姚、姜、姬等,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女姓”。

  进入父系社会后,它转而表明父系的血缘关系,因为人口增多,姓的支派也增多,产生了一系列的“氏”。当时的父系家长普遍称“氏”,如尧称陶唐氏。进入阶级社会后,贵族男子才能称氏,用以“别贵贱”,贵族女子仍称姓,用以“别婚姻”。

  周代是古代文化体制化的重要时期,对姓和氏的产生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一般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虞、夏等;卿大夫以封地为氏,如崔、鲍等;还有以居住地为氏的,如百里、柳下等;还有以官职为氏的,如史、司马等。

  姓与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这个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动,许多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落为奴隶,这时表示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了。秦汉以后,姓与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开始从无姓到有姓,此后姓与氏合二为一,与现代差不多,都是沿袭父辈一代代传下去象征血缘关系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