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决定》点击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1月22日至30日在海南三亚举行,海南各高校以极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这一盛会的各项工作。这既是一场体育运动的盛宴,也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最佳实践场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论宣传和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要做到“三个讲清楚”。
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历史、政治、文化、经济、情感五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共同基础、深厚基因、动力源泉,全方位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与流、根与魂,也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重大成就、民族融合的重大历史事件等,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主要内容很丰富,比如,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交往融合的前提,民族融合是人类发展的趋势,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是最终目标,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过程、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等内容,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汇聚各族人民的强大力量,激发各族同胞的奋斗精神,形成最大同心圆,推动各民族步伐一致不断向民族复兴的伟业迈进。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可通过共同体凝聚更加强大的民族力量,使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外延不断丰富发展。
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物质前提。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在民族地区的迅猛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使少数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汇聚各民族伟力、凝结各民族智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的树立使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讲清楚大学生应如何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捋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历史脉络。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思政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来龙去脉,使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历经历史变迁,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结出的宝贵成果。其历史演变折射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断团结巩固的光辉印记。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处理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过程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高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课程,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全方位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积极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大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纲”,可以更好地指导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促进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思政课上,要向学生讲清楚我国民族工作的典型做法,以及这些做法的作用。作为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投身这一实践,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生活习惯、团结少数民族同学,积极参与涉及民族工作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认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有力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
(作者均系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