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侯小健 通讯员邓韶勇)渔民如何从单家独户生产转为“抱团”共闯深海,增强抗风险能力?组建渔民捕捞专业合作社能使这一愿望变成现实。在省海洋与渔业厅及沿海市县政府的支持下,我省渔民捕捞专业合作社悄然崛起,目前总数已发展到36家。这些专业合作社在凝聚合力,服务渔民,推动海洋捕捞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新时代的“渔民之家”。
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称,渔民专业合作社是时下渔民发展专业化生产和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载体,是渔业组织化的重要模式,它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和劳力资源,在新技术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水产品品牌、开拓市场、加强与龙头企业对接、维护渔民权益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了以往渔民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能使广大渔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开发外海渔场,提升捕捞效益。
据了解,捕捞合作社共同筹资帮助社员改进作业网具,统一编队捕捞生产,统一后勤保障,用高科技装备渔船,共同开发新渔场,组织购买、销售成员生产的鱼产品,其目的是降低捕捞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增加社员收入。
近几年来,省海洋与渔业厅着眼于调整生产关系,提高渔业组织化水平,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扶持渔民组建捕捞专业合作社,引导合作社进行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仅去年就安排了180万元资金,扶持成立了三亚海榆等11家渔民捕捞专业合作社。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三亚海榆渔民专业合作社、临高利时捕捞合作社、陵水新村兴泰成海洋捕捞专业合作社等36家,增强了海洋捕捞综合实力和渔民抵御风险能力,提升了我省渔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
三亚海榆渔民专业合作社现有渔船55艘,总吨位近8000吨,就业劳动力900人,主要从事深海捕捞、后勤补给、信息服务、水产品购销、加工和贮藏,以灯光围网作业为主,作业区域主要为清澜渔场、西中南沙渔场和北部湾渔场,年产鱼货近2万吨,产值1亿多元。合作社成立一年来,积极创办后勤服务基地,修建了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基地、岸线600米长的渔港,创建了渔船救生筏维修站,改良传统网具灯具,实施了灯光围网节能技术改造和更新改造大中型渔船项目,降低了广大渔民的生产成本。目前该社正在研究开发活鱼保鲜技术,以解决过去水产品保鲜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