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凌晨5时多,正在睡梦中的符雪健和张源源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催醒。又有云了!两位年轻的小伙子一咕噜爬起床,顾不上刷牙洗脸,迅速钻进装载着火箭弹发射装置的黑色皮卡车,驰车10多分钟来到一处空旷地带。
唰——唰——唰,3枚火箭弹刺向一团乌云。没一会儿,云便化为雨洒落下来,滋润饥渴的大地。
困意全消的他们兴奋地驱车返回。车在坑坑洼洼的土路和不太平整的石板路上颠簸,路边一棵棵凤凰树,树上的花红火艳丽,附近是村庄。村庄边上,群山环绕。
“可惜的就是离城区有点远,”符雪健沉吟一下,说,“其实也不算太远,就是不能回去。” 为什么?他指了指天空,“要等它,要追着它跑。”
乌云,就是这两位年轻人的指南针,因为它蕴藏着三亚人以前并不十分稀缺的“能量”:雨。今年以来,三亚遭遇罕见旱情。半岭、水源池、赤田、大隆、福万等5宗主要水库全面缺水。5月上旬,三亚市气象局派出5路人马驻守水库附近,等待乌云来实施人工增雨。就是那时,符雪健和张源源带着火箭弹开着皮卡来到半岭水库所处的这处山区,安顿下来随时待命,主要目的是给水库增水。
他们的工作就是等候后方雷达检测到较厚的乌云层,接听到指令后,开着皮卡去“追云”。这听着简单,其实很累人,因为后方不管他们在做什么,只要雷达监测到有合适的云层就会下达指令,下了指令就要打,不然就会贻误“战机”。这就是他们一呆半个多月,回不到离这里仅有十多公里的三亚河东路190号住处的原因。
“有时我们刚躺下不久,手机又响了,那就是命令,必须要起来!有一回,我们两天里真正睡的时间只有两个钟头。”张源源说。
6月22日晚至6月23日晨,台风“鲸鱼”给三亚送来了一场久违的降水,市民一片欢腾。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看到的雨,原本不会有这么大。当夜,三亚共组织了多次人工增雨作业,发射火箭弹数十枚,其中就包括符雪健和张源源发射的3次12枚。“弹把雨粒催大了,打得我脸上都疼!”符雪健回忆说,“那一夜我们一宿没睡。”
在这里,两人借宿某单位宿舍,人基本不认识,也没有什么娱乐。休息和追云,就是他们的生活。皮卡、火箭弹和干粮,是他们的伙伴。有时,一等一个晌午,也没收到指令,但依然得等。当地有人叫他们“火箭兵”。
6月23日,三亚宣布农业旱情基本解除,城市供水应急三级响应解除。但这两位年轻的“火箭兵”依然要驻地待命:旱情减轻了,但并没有消失。
“三亚人民还在缺水。能打出一点雨来,再累也没事。”符雪健和张源源表示。(本报三亚6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