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易宗平
海南自贸港建设蓬勃兴起,跨省劳务交流日趋频繁。
近日,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牵头在海口举办2023年省际劳务协作会议,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地积极响应,致力于共建跨区域劳务协作长效机制。
2022年,有71.2万名省外农民工来到海南,同时,海南向省外输出农民工17.8万人。
有许多劳动者成长为一线带头人,也有人带着技能和资金返乡创业,再带动更多人就业。
海南自贸港,正集聚越来越多的建设力量。
A 一本卷边笔记
一名码头装卸工的成长史,见证个人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4月3日傍晚,过了下班时间,国投裕廊洋浦港口有限公司的其他员工都已回家,车间变得安静冷清,但设备保障部高级修理工罗健仍和机器设备待在一起。他睁大眼睛,这里看看,那里摸摸,把耳朵贴近设备,闭目倾听机器内部的声音。
这是罗健多年来诊断、预判机器是否正常运行的习惯。“对机器设备进行维保,就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那样,要及时诊治,防微杜渐。”罗健说。
凭着这份坚持,他不止一次从细微的声音中听出杂音,经过检修第一时间排除故障,甚至多次化解设备检修难题,创造了许多在同事间甚至在业界都脍炙人口的“传说”——
有一次,罗健得到同事报告:“我们的一台门机在工人断掉刹车油门后,发疯似的不停机。”于是他对着上百页的程序资料,逐字研读,反复检测,发现是程序里一个字母错了,校正后果然解决了问题。
还有一次,一台门机发生故障,罗健与同事在现场多次测试、分析,将PLC旋转电压控制模式更改成电流控制模式,解决了一个颇为棘手的设备故障。
当初,罗健因为高考落榜,从老家四川来海南洋浦港打工。从一名码头装卸工做到如今的高级修理工,他是怎样实现转型升“技”的?
一本随身携带、页脚被磨得卷起的笔记本便是答案。翻开它,只见其中密密麻麻记着机器维修的问题、图示、经验小结等内容。而这样的记录本,罗健已攒了20本。
就这样,罗健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家用电器修理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通过自学,他获得了天津大学函授大专文凭,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代表。
一边是个人努力,一边是平台给力。为带动更多员工成长,国投裕廊洋浦港口有限公司组建了罗健工作室。近3年来,罗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共有37个科技创新项目顺利落地,直接节约资金逾300万元。他所在团队,也成为当地港口生产建设一线工人们学习的榜样。
搭建平台帮助技能人才成长,在海南正在成为一种常态。在海口市长流镇一家建筑企业务工的江西农民工温新程对此很有感触,“来海南前我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没有技能特长,一个月只能挣3000元左右,来海南参加了模板拼装培训,掌握装配式建筑的模板拼装技能后,我现在每个月至少能挣6000元了。”
这些年,海南以促进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据省就业部门统计,2022年全省投入职业培训补贴资金1.63亿元,开展补贴性职业培训13.81万人次,培训后直接实现就业3.03万人。省就业部门还指导各市县开展建设、水务、交通工程项目制和订单制职业技能培训4.26万人次,新增就业1.56万余人。
B 一批能人回流
看好海南自贸港建设前景,一批打工能人回乡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簇簇宽大的掌形叶片撑满田野,一根根长条形的黄秋葵迎风摇曳。近段时间,东方市大田镇抱板村农业生产基地里,一群农民加紧采收成熟的黄秋葵。
这个基地由东方大田军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合作社负责人符志军,是一名出岛务工后又返乡创业的致富能人。
“我曾在东莞、广州等地打工,每到一个地方,都带着‘空杯心态’跟班学习,学会了水电安装、种植养殖和酿酒等技术,后来还成为车间主管。”符志军说,他看好海南自贸港建设前景,回到家乡牵头组建了合作社,常年吸纳周边村庄劳动力50余人,帮助一批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像符志军这样,从省外回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能人不在少数。
“没想到我能创业当老板,还能帮助其他人就业。”儋州市那大镇那恁村餐饮老板王天生感慨,前些年他在省外务工,既学到了厨艺,又增长见识,回到家乡开起餐饮店,不但提高了自身收入,还带动了其他村民就业。
怎么看待打工能人回流现象?海南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海南鼓励农村劳动力跨省务工,是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打工能人带着技能、资金“反哺”家乡,也为海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更多产业载体。
海南省就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海南省农民工外出务工17.8万人,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广东,有11.15万人,占比62.6%。
“海南省农民工输出目的地主要是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为海南打工者提供了学习生产技能和管理方法的机会。”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就业指导处处长杨胜兴说。
据介绍,近年来海南与省外地区着力构建劳务协作机制,已在广东建立了13个务工服务站,开展用工对接、劳务输出和法律援助等服务项目。
杨胜兴认为,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务输出和人力资源管理,比如,海南农业市县的劳动力可以派往内地农业大省,工业市县的劳动力可以派往内地工业大省,并在相关省份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既鼓励我省劳动力前往对口地区学技术、长见识,又引导打工能人带着技能、资金返乡发展,以创业带动更多就业。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向相关劳务输出大省拓展服务,努力形成人才培养和引流长效机制,为打工能人“反哺”家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C 一场跨省协作
海南与6省区建立跨省劳务协作机制,为劳动者搭建广阔就业平台
一辆辆大巴车次第排列,满脸笑容的农民工带着行李有序上车。这是2月7日,在儋州市那大镇举行的2023年点对点输送农民工外出务工欢送仪式现场。
“我在东莞一家五金制品厂打工,今年有专车送我们过去,就不用一个人奔波了。”儋州市木棠镇石宅村村民岑颖高兴地说。当天,儋州全市共有465名外出务工人员,乘坐免费大巴前往广东、福建等省外用工企业。
政府部门为跨省农民工提供贴心服务,正逐渐成为省际劳务服务的“必修课”。如何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效发展?海南正在探索与内地搭建省际劳务协作长效机制。
今年3月上旬,由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倡议并牵头举办了2023年省际劳务协作会议,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地响应参与。在两天的活动中,各省(自治区)与会者积极互动,共享省际省内劳务协作经验——
如广东,通过打造劳务品牌提升劳务服务价值。近年来,广东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3项劳务品牌工程,与广西协作成立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联盟,面向广西农村劳动力开展家政、粤菜技能培训。广东还与贵州联合开展粤黔技能人才评价合作,建立14个“南粤家政”“粤菜师傅”技能评价机构。这些省际劳务协作,有效提升了桂黔两地对粤劳务输出的人岗匹配度。
如湖北,为实现精准服务,运用智慧就业服务系统开展就业意愿调查,并在全省分行业、小规模、高频次组织各类线下招聘活动以及网络招聘、直播招聘等线上活动。湖北还建立全省统一的就业创业培训监管系统,在学员报名培训时,使用大数据核验其身份,确保参训学员信息真实准确。
如湖南,持续完善“湘就业”线上平台,上线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灵活就业专区等功能。湖南还为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开展“311”就业服务,即每年至少提供3次岗位信息、1次职业培训信息、1次职业指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交流探讨基础上,2023年省际劳务协作会议发布倡议,粤桂湘鄂黔川琼将在招工用工及求职信息共享、培训和职业指导互助互补、工作难题会商、人力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协作。
当下,相关省份正在推进与海南的务实合作。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程涛表示,将在粤琼劳务信息共享、技能培训互补等方面加强合作。
“目前有5.6万多名湖北籍务工人员在海南就业,我们设立了驻琼劳务工作站,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服务。”湖北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四级调研员肖其林说,下一步,湖北将深化与海南的劳务协作,开展对接考察、合作招聘、座谈交流等活动。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与其他省区的劳务交流与合作越发活跃。“我们将创新省际劳务协作模式,更多地在劳动力技能提升、共享员工、借鉴先进经验等方面发力,构建多方合作共赢的人力资源开发格局。”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局长赵微表示。
赵微介绍,在省际省内劳务协作中,我省将多措并举搭建对接平台,实现省内外劳务带头人、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机构、用工企业等多方信息共享,提升人岗匹配度;不断壮大劳务带头人队伍,强化其与企业、就业部门的联动,带动农民工整体技能水平提升;2023年全年将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4万人以上,确保农村转移劳动力占职业技能培训总人数比例不低于40%;既要统筹全省各地建立劳务协作工作机制,又要加强与兄弟省份的沟通交流,畅通信息获取及输送用工渠道。
(本报海口4月6日讯)
深读漫说
与自贸港共成长
正成为许多人的选择
扫码看H5产品
听听“打工人”的故事
总策划:曹健 张杰 齐松梅
执行总监:许世立
主编:孙婧
版面设计:张昕
检校:招志云 蔡法
H5文案:许世立
H5手绘/制作:陈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