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慧玲 黄媛艳
1月4日至6日,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暨2024国际种业科技博览会在三亚举办。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种业发展在气候、资源、科技、政策、国际合作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海南如何发挥优势,凝聚发展动能,推进种业振兴,成为此次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一大焦点。
种业振兴,海南显担当。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禀赋,乘着自贸港建设的东风,不断把自贸港政策优势和“南繁硅谷”种业科技力量转化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提档升级的强劲动力,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海南力量。
搭建平台 发挥科研创新力量
扫码添加微信,寻求合作机遇……此次大会期间,北大荒现代农业产业化投资机构相关负责人曲锐博格外忙碌。“大会吸引了1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近40名外籍知名种业专家参加,为科研机构、种企等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曲锐博说。
“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连续举办三届,论坛的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成为国际种业领先技术交流与新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也是种业科学家、企业家交流合作、谋划种业创新发展的品牌盛会。”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说。
这是凝聚种业发展共识、共谋种业振兴之策的平台,也是整合各方资源集聚科研力量、推动种业创新的平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看来,选育良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中国育种科研事业发展中,南繁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水稻新品种培育过程中,海南是不可取代的。”
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国家(三亚)隔检中心(一期)等16个项目已完工并陆续投用;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确权交换中心、种业创新中心等13个项目提速增效、加快建设;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已开园……随着“南繁硅谷”建设的推进,我省一批种业科技创新平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聚集全国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单位和地方资源优势,更好地推动种业创新。
三亚市副市长张长丰透露,三亚以崖州湾科技城为先驱,搭建南繁平台,打通集“检测前端、田间服务、实验室管理、成果转化、经营创收”等为一体的南繁全产业链条,探索实现南繁由季节加代向全年研发、由育制种向产业链、由分散独立向集群协同拓展的转变。
发挥优势 助推生物育种产业化
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期间,“生物育种”这一种业“热词”被频频提及。
在基因编辑和生物技术分论坛上,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健康以《生物育种与健康饮食》为题,为加快推动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分享真知灼见。在他看来,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生物育种是重要突破口。
当前,生物育种已向智能化、精准化、工程化发展。在生物育种产业化过程中,海南该如何发挥优势,把握机遇,助力实现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依托海南独特的位置和光热条件,可以缩短品种的育种周期,实现农作物的加代繁殖,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推广明显提速。”李家洋说,通过南繁硅谷,进一步应用生物育种技术,培育更多的高产、优质、抗逆、高效的种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献龙持有相同观点。他认为,海南是促进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结合的重要平台,能够有效加速育种进程,产出高质量品种。
除了气候优势,在推进生物育种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海南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目前,已有多家育种单位入驻位于三亚崖州区的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围绕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育种开展试验工作。
日前,一则喜讯传来。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教授夏志强团队的科研成果“模块式自动化种子基因分型系统”,以技术转让的形式向苏州中析生物信息有限公司转化,转化金额达1000万元。
“海南以其独特的位置和光热条件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南繁加代繁殖。”夏志强建议,海南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还需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集聚人才 以人才振兴推动种业发展
人才是支撑种业振兴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海南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保障等政策,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相结合,以良好的科创环境吸引“高精尖缺”人才来琼发展。
海南在优化人才宜居宜业环境上下功夫,李家洋颇有感触。“随着实验室、公寓、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以及人才保障政策的不断完善,海南为科研人员专心搞科研创造了良好环境。”李家洋表示,打消育种人才来琼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推动南繁科研向常年研究转变。
“人才为种业振兴夯实智力支撑。”新疆农业大学校长蒋平安建议,海南应该充分发挥自贸港建设优势,为吸引各类科研人才来琼发展创造条件,推动种业人才培养和种业创新攻关,为种业振兴蓄势赋能。
目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汇聚一批“国字号”科研院所和数千家种业企业,人才集聚优势逐步形成。
“得益于国家和省市的重视,随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发展,海南搭建了学科交叉发展和人才交流平台,让更多科学家更好地用好新设备、新技术,安心在海南勤读力耕,力争实现自己的种业发展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献龙说。
(本报三亚1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