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钰
今年2月9日,农历除夕,我和摄影记者袁琛在三亚的南繁基地里见证了别样的“反向团圆”。故事的主角是育种专家马文全和他的家人。
马老师是我们的老朋友。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项目动工,承担中国种子大会的地展任务。三亚市和海南农垦共同以“柔性引才”举措,将他从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请来担任技术顾问。每年12月到次年3月,只要来到产业园,一定能见到马老师戴着草帽忙碌的身影。
当天早上,我们匆匆赶到崖州,担心突然的到访会打扰马老师过节,一通电话过去才知道,他还在产业园忙活着。
“农户都回家过年了,不好请人,我就在地里把能干的活都做了。”连续几年春节,马老师都扎在产业园里。早上六点睡醒,他便简单洗漱下地工作。“天气热农情复杂,一天不管虫子就容易泛滥。”
他热情地带着我们在田里转,这处的茄子需要追肥,那处的南瓜要多贴粘虫板……所有农事,他都了然于胸。
转到一处角落,一位白皙清秀、身穿迷彩服的小伙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他窝在一处瓜架旁,挂蔓、授粉,有条不紊。
“咱们这还有这么年轻的农户呀。”我有些惊讶。“这是我儿子,放寒假过来帮忙。我妻子也在地里呢。”马老师哈哈大笑。
原来,这几年,马老师负责照料产业园的地展品种,退休的妻子李云凤和还在上大学的小马也不假思索地来当“临时工”。
对别人而言,除夕的团圆是歇出来的,他们却是实打实忙出来的。
“他累得颈椎病犯了,有一只手老抬不起来,我们想来搭把手,帮他减轻点负担。”李云凤也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的育种专家,虽然退休了好几年,但还是放心不下丈夫独自忙碌,总会想方设法来三亚帮忙。
在南繁“反向团圆”,对这一家人来说不是头一回。“育种的基础和配套越来越齐全,种业的交流也愈发频繁。”马文全说,如今,南繁事业越来越好,也让一家人的热情愈发高涨。
而我,为能够见证这样炙热的育种之情,深感荣幸。(本报三亚2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