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操
4月3日,文昌市文城镇青山岭公墓内松柏翠绿、肃穆清幽。放眼望去,墓园环境干净整洁,小型墓碑整齐排列,工作人员不间断地清理墓碑周边杂草、树叶、杂物等,为群众营造良好的祭扫环境。
“我们推行的是少占地、无坟头,种植松柏、平铺草皮的生态葬法。公墓启用两年来,8000多穴坟墓迁移入内,群众来此祭扫秩序良好,杜绝了在园区内燃放烟花爆竹等现象,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文昌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林师聪表示。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节前夕,海南日报记者在海口、文昌、三亚等地走访发现,我省各地都在鼓励和引导群众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大力营造文明丧葬新风。
绿色祭扫树新风
3月30日至31日,恰逢周末,海口迎来清明祭扫高峰。各大墓园里,越来越多市民摒弃陋俗,采用更安全、环保的方式缅怀先人,文明祭扫悄然成风。
记者在海口市颜春岭安乐园看到,工作人员在墓园入口设立了卡口,引导群众有序进入墓园。在墓园检查点,工作人员会查看祭扫车辆,对携带鞭炮、香烛的群众进行耐心劝导。海口民政部门还在园内设置了“纸钱换鲜花”兑换服务点,携带纸钱的市民也在现场志愿者的指引下,将纸钱纷纷换成了鲜花。
“我们加强了文明祭扫宣传,同时推出了‘纸钱换鲜花’等服务,希望感染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到绿色祭扫行动中来。”海口市殡葬管理所所长林新福介绍, 清明节期间,海口市举办“以鲜花祭奠让思念延续——十万鲜花寄哀思”文明祭扫公益活动,免费向市民发放十万朵鲜花,市民可以用鲜花代替纸钱、鞭炮等传统祭祀用品,向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同时,还组织“一封家书寄哀思”的文明祭扫活动,让市民通过鲜花和书信的方式寄情缅怀故人。
4月3日,文昌市民吴先生前往文城镇青山岭公墓祭扫,他感慨:“我们都很支持文明绿色祭扫!以前扫墓不仅坟包不好找,扫墓的时候自己心里也不踏实,总担心烧纸燃烛会引发山火。现在方便多了,墓园打造得像公园一样,走路、停车都方便,鲜花代替鞭炮和纸钱既美观又环保。”
在三亚市,当地民政部门提前一个月对墓区环境进行清扫,设立了防火隔离带,并在墓区放置了150个简易灭火器、设立了2个微型消防站,实现墓区祭扫活动监控全覆盖;市荔仙园公墓管理处还成立了安全防火巡查组,对墓区和林区周边进行巡查。
“云上”祭扫寄哀思
莺飞草长,风轻水润。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既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的重要时节,也是缅怀先烈、礼赞英雄的庄严时刻。
清明节来临之际,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向英烈致敬。4月3日上午,海口退役军人刘泽云通过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网上祭英烈通道,点击“我要献花”向英雄烈士致敬。此后,他又通过网页浏览众多海南英烈事迹,感慨道:“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们要大力弘扬英模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激发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和勇挑重担的责任精神。”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3日,共有超过270万人次通过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网络平台向英烈献花或寄语。“相比传统祭扫,通过网络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更加简洁文明、环保安全,并且同样能够充分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心、感念之情、传承之志。”刘泽云说。
为鼓励生态文明祭祀,便利市民居家祭祀,各市县民政局和各公墓普遍开通了网络祭祀平台,提供创建网上纪念馆、送电子花束、祈福留言等网络祭祀服务,方便祭扫群众通过网络遥寄哀思。记者登录该平台看到,已经有许多市民为思念的亲朋创建了网上纪念馆。
绿色殡葬节约土地保护环境
近年来,全省各地民政部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省、市县均成立了殡葬改革领导协调机制,形成逐步实行遗体火葬、推行生态土葬、推广低碳祭扫的海南特色殡葬改革路子。全省18个市县配备村(居)殡葬信息员3123名,建立村(居)红白理事会2117个,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上下联动的改革工作网络。
与此同时,我省不断推动市县加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建有殡仪馆3个、公墓84个,其中,公益性公墓75个、经营性公墓9个,建成墓位87.1万个,总体上满足群众安葬需求。目前,正在开工建设4个殡仪馆、14个公益性公墓。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已实现土葬改革区新死亡人员进入公墓集中安葬,新建公墓内所有坟墓不留坟头,墓碑高和宽不高于0.8米和0.5米。与此同时,东方市试点实施墓碑小型化;海口市、文昌市、五指山市实施集中安葬点生态化改造。
(本报海口4月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