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梦晓
6月11日下午5时许,夕阳照在清水悠荡的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燕南堤畔,将水面染成金色。小荷尖角初露,荷叶田田铺开;水鸟低飞划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1米多高的青青芦苇,在清澈见底的水中随风摇曳……踏着欢快的脚步,市民陈萍来到这里赏荷观水,并不时举着手机拍照,好生惬意。
白洋淀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水域辽阔,烟波浩渺,势连天际,143个淀泊星罗棋布。雄安新区环绕白洋淀,因水而兴。在白洋淀边上生活了近50年,陈萍见证了白洋淀的变化:从“清”向“浊”再转为“清”。
“小时候,白洋淀的水清澈得能看到淀底的芦苇根,家里喝的水就是从淀里直接取的。”陈萍回忆。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白洋淀的水质遭遇了一场“浩劫”,因上游污水排放、淀里人工养殖过度等,整个白洋淀生态环境陷入了污染的恶性循环,“那时候家里老人们都说,水由清变浊易,由浊变清可就难哩。”
老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生产开发造成的污染,想清退要花的功夫,谁都不能想象得有多大。可就是这样的浊水硬是复清——
雄安新区设立后,河北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启动白洋淀综合整治攻坚行动,明确以水面恢复、水质达标、生态修复为目标,提出白洋淀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淀区生态修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和举措。
近几年来,白洋淀实施退耕还淀,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持续开展清理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专项行动,对白洋淀全部补水河道及140条50公里长度以上河流河道实施全面清理整治,并对103个淀中村、淀边村的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要求水产养殖和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等。
“自2021年以来,白洋淀连续三年保持在Ⅲ类水标准,迈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野生鸟类达到286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0种,野生鱼类生物多样性恢复到较高的水平,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成效明显。”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工作人员张强介绍。
在市民看来,明显的成效正是那又变清澈的水面。“老人们不住地称赞,没想到这么难的工程做完了,还能再看到白洋淀水面清澈、芦苇飘荡的景色。”陈萍说。
今年5月,经过改造的白洋淀景区对游客开放,鸳鸯民俗文化景区、荷花观赏景区、生态游乐景区、休闲娱乐景区、码头观光景区、民俗村观光景区等六大分类,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让这里重焕生机,一幅“人在陆上走、鱼在水中游、鸟在淀内飞”的生态景象尽现眼前。
(本报雄安6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