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慧)6月2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北京市举行的野生动物保护及国际合作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目前的7群42只。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特有物种,也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全球最濒危灵长类物种”,是目前全球现存数量最少的灵长类动物,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霸王岭片区。
自启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以来,海南就把抢救性保护海南长臂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植被恢复、建设空中廊道等措施,海南对一批潜在适宜海南长臂猿繁衍的栖息地实行修复和连通,帮助它们迁徙至更广袤的雨林。此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对海南长臂猿的野外监测手段也从单纯的人工监测逐步过渡到配合现代化技术的监测手段,并通过与国家公园研究院、中山大学、海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逐步破解了海南长臂猿生态习性、保护生物学等多个科学难题。
随着栖息范围逐步扩大,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22年10月至2024年2月期间,海南长臂猿大家族群的成年长臂猿相继“成家立业”,多个小家庭群增添猿娃,种群数量从6群37只持续增加到7群42只。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生态保护科科长齐旭明介绍,近几年来海南长臂猿的C群、F群、G群都有新猿婴诞生,种群持续复壮。其中新组建的F群、G群分别于2022年4月、2023年5月被发现,经过超半年的监测观察,发现存在公母长臂猿交配、理毛、合鸣等生态行为。结合长期监测数据,霸王岭分局独立组织撰写成群论证报告,并邀请国内权威专家进行了鉴定确认。
海南长臂猿从20世纪70年代的2群7至9只增加到现在的7群42只,是全世界20种长臂猿当中唯一呈现稳定增长的种群,也是全球种群数量下降到10只以下的极危物种中,唯一基于自然恢复成功的案例。但其距离脱离极危级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个体数量看,成年个体数量要增加到250只以上,且种群持续呈现增长趋势,才基本算脱离极危状态。为此海南将继续努力,保护好海南长臂猿。(更多报道见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