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7月11日 星期四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除了寻找“海棠”,我们还在寻找什么?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马志

  向着大海启程,一路航行超过1100公里,能遇到多少海上“精灵”,收获怎样的“鲸喜”?

  7月8日,随着中国渔政46016号船返回海口秀英港码头,为期4天的短肢领航鲸“海棠”放归后的首次回访暨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落下帷幕。

  碧海蓝天间,超千头短肢领航鲸、弗氏海豚、喙鲸、糙齿海豚等鲸豚畅游,红脚鲣鸟、鲯鳅、飞鱼等不胜其数……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携手省海洋厅、三亚市农业农村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组成20余人的科研观测团队收获满满。

  当我们在寻找“海棠”时,我们究竟在寻找什么?回顾这次回访调查活动,现场观测+全媒体传播,“海上海南”的生物多样性之美,让人沉浸其间、流连忘返。

  寻找一头鲸

  确认“海棠”是否顺利“归队”

  “海棠”可不是一头没有故事的普通“男同学”。在中国科学院深海所专家看来,它可是庞大的鲸家族中的“明星”,毋庸置疑的“顶流”存在。5月26日,经过140多天的持续救治、原本因搁浅奄奄一息的“海棠”顺利回归大海。它是我国首例搁浅短肢领航鲸被成功救治并顺利放归的主角,刷新我国鲸类搁浅救护历史的里程碑。

  作为一种常年生活在深海的群居生物,搁浅后放归的“海棠”已经在人类环境生活了4个多月,生活作息也有所不同,它还能适应野外环境,找到族群吗?这是许多关注“海棠”的爱心人士的疑问。毕竟,回归大海,不等于回到家。

  为了寻找“海棠”,此次回访调查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研究员、航次首席科学家李松海带队。他常年研究鲸豚动物,对短肢领航鲸的分布和习性非常熟悉。在为期4天的寻访中,李松海带领观测团队每天开展12小时的持续现场观测,每天追踪“海棠”身上安装的信标反馈的记录,一步步靠近“海棠”所在的海域。

  最终,此次回访调查活动寻访到“海棠”的踪迹:它逐渐适应了野外的生活环境,游向了短肢领航鲸的常态栖息地,找到了族群的很多小伙伴;频繁下潜到300至500米范围,抵达这种深潜鲸类觅食的深海海底,生活状态良好。“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海棠’,但是我们确认它回家了,过得很好。”综合分析卫星追踪和现场观测数据后,李松海说。

  寻找一种案例

  为救助更多“海棠”积累经验

  “这次寻访为救护‘海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李松海看来,经过对放归后持续40多天的信标记录分析,加上4天的海上实地观测,确认曾搁浅的“海棠”的生活状态,证明放归是成功的,这场对“海棠”的接力救助过程是科学的。

  “海棠”的救助是可以复制的吗?李松海认为,复盘整个救助过程,可以为海南鲸豚救助提供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值得借鉴的救护案例——

  “第一前哨”及时反馈。在搁浅鲸豚的救助中,时间就是生命。发现反馈越及时,救助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此次“海棠”搁浅在海滩上,热心游客和居民作为“第一前哨”,发现后迅速报警,为专业救助队伍快速进场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时间窗口”。

  “第一意识”至关重要。这一点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发现鲸豚搁浅后,千万不要第一时间把它往海里推,这是必须牢固树立的“第一意识”。虽然鲸豚是生活在大海中的,但是只要搁浅,就意味着它因为生病、受伤等种种原因,已经丧失了海上的生存能力。“这是好心办坏事,会极大耽误救助时间,加速鲸豚死亡”。幸运的是,此次发现“海棠”搁浅后,周边热心群众没有将它推向大海,而是给它做些遮阳、保湿等工作。

  “第一原则”事关救命。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是在鲸豚救助中必须恪守的“第一原则”。必须将搁浅的鲸豚尽快转运到“医院”——具有丰富救助经验的水生动物救助站。在三亚、陵水、儋州等地都有海洋生物救助站,按照就近原则,早一点将鲸豚送到这里,就可以增加救治成功概率。“海棠”搁浅后,被及时转送到相距最近的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进行救治,专业的兽医团队迅疾介入接手。

  为确保“海棠”放归成功,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科研人员发挥长期研究鲸豚动物的丰富经验优势,研判短肢领航鲸的适宜放归地,选择了距离三亚市70海里、水深500米的海域让搁浅的短肢领航鲸“海棠”顺利回归大海。此次回访调查活动,通过海上的实地观测数据分析,验证了放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寻找一份共识

  持续守护“海棠”的家园

  得知寻访“海棠”的消息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导演李阳和同事张宇主动报名,专门提前从上海“打飞的”赶到海南,想要记录这场“海棠”的寻鲸之旅。

  从海口秀英港码头登上船,第一次在海南出海考察的李阳,很快被“海上海南”的风景所震撼。不仅有迷人的碧海蓝天,短肢领航鲸、弗氏海豚、喙鲸、糙齿海豚、红脚鲣鸟、鲯鳅……壮阔的美丽海洋、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做好记录,他和同事每天天还没亮就投入拍摄,下午7点观测结束后,他们还利用晚上的时间,拍摄海上夜景,记录下流星划过星空的美好瞬间。

  记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在此次回访调查活动中,新华社、央广网和海南省内主流媒体的媒体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多角度记录、全媒体传播难忘的“鲸喜”之旅,向海内外观众开展海南海洋生态特色科普,立体呈现“海棠”畅游生活的海上家园魅力。

  “了解海洋是保护海洋的前提。”李松海表示,当前,随着人类活动加剧,海洋环境需要加大保护力度,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久久为功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次寻访活动虽告一段落,但大家守护海洋生态的意识已被又一次唤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将更加深入人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每个人都是海洋家园的守护者”,这是我们的生态共识,也是我们的行动自觉。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本省新闻 关注第八届海南省“百姓身边好医护”大型公益活动
   第006版:专题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世界新闻
今起买绿色智能家电最高补贴4000元
除了寻找“海棠”,我们还在寻找什么?
我省首批361名消费者将获汽车置换更新补贴
传承老牌茶叶工艺 助力乡村振兴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首次举办“青椰计划”创投训练营
深海采矿车“开拓二号”海试水深首次突破4000米
海南完成首例热带雨林碳汇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