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7月20日 星期六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拾味演丰
  海口市演丰镇曲口港边用牡蛎壳砌筑的一道“蚝墙”。刘玉兰供图

  演丰油炸濑尿虾(皮皮虾)。

  连理枝供图

  演丰曲口生蚝,既可炭烤,也可清蒸。

  连理枝供图

  东寨港滩涂上的螃蜞。 王丹丽 摄

  演丰泥蚶(血蛤)在滚沸的开水中烫几秒,即可捞起,掰开生吃。李子兄弟供图

  演丰咸水鸭,白切也美味。

  李子兄弟供图

  ■ 王丹丽

  编者按

  早在2008年,由海南省文联、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共同组织评选的“海南十大文化名镇”,演丰镇是其中之一。当下,作为中国“名镇志”之一的《演丰镇志》也在编纂中。

  演丰在当地老百姓口中有个俗称——“豆藤”,上了年纪的演丰人对外大都自称为“豆藤人”。

  演丰的美食不少,其中以海鲜最负盛名,当地海鲜又以曲口的为最佳。而了解一地人文,美食是一个标尺,也是一个入口,既有乡土味,也有烟火气。

  “豆藤”是演丰的乳名,豆藤墟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因为墟市的店铺棚顶都覆盖有豆藤,所以叫“豆藤”。豆藤是花生的根茎,由于花生是外来物种,因此当地方言里把“花生”叫作“番豆”。“豆藤”好比是演丰的乳名,用了差不多100年才有了大名“演丰”——民国初年,“演顺乡”与“丰和乡”合并,各取头一字而来。

  后来,“演丰”的行政名称从“乡”到“公社”“区公所”,再到1987年的“镇”,但不管大名的后缀如何变化,“豆藤”这个乳名一直留在老一辈乡民的口头上。

  “食早”

  20世纪90年代,豆藤墟的大榕树下是海鲜市场,海鲜市场旁边是猪肉摊,猪肉摊前面是卖蔬菜的。

  豆藤人赶早市是真的早,商贩赶早,客人也赶早,大家都免不了要“食早”——吃早餐,阿公喜欢喝老爸茶,阿嫲喜欢吃海南粉。老爸茶店里的清茶配上甜咸口的叉烧大包,叉烧肉肥多瘦少、猪皮Q弾,内加四分之一个水煮蛋,以及松软的包子皮,就是茶店留住客人的秘笈。

  记得以前最好吃的粉店往往开在猪肉摊对面。粉有扁粉、圆粉,扁粉即是河粉,细圆粉谓之海南粉,粗圆粉包括抱罗粉。河粉一般做成汤粉,圆粉一般用来拌腌粉。汤粉最重要的基础是汤底,一家汤粉店的技术核心就在汤底的熬制上,必用的食材是大骨头,其他配料属于“祖传秘方”。汤底浓而不腻、香而不争方为上乘,好吃但不能抢了“主角”的味道。“主角”标配是三样:瘦肉、猪肝、海白(蛤蜊),首要的要求是——鲜。

  新鲜的猪肉和猪肝在汤底里煮到刚好熟,肉嫩肝脆,海白的汁水则像天然味精,为汤底增鲜。河粉在沸腾的汤料里迅速一烫便可立即起锅,阔气的客人会让老板再切上一份已经煮好的粉肠,撒上一点葱花,一碗味道极鲜的粉汤就端上了餐桌,最后来点胡椒粉,吃得肚子饱了,汗发了,市场也愈发热闹起来了。

  除了茶店和粉店,豆藤人的早餐还有各种各样的粄条和糖水、猪脚饭,一般都是小摊,卖完就收。粄条有纯米粉搓成的梭形小条,加水煮沸做成甜口或者咸口;也有将鸡屎藤磨成粉与米粉一起做的粄条,以红糖姜水煮熟,别有一番风味。糖水的样式就多了,地瓜糖水、木薯糖水、芋头糖水……煮到软软糯糯,一口下去绵密舒心。

  豆藤人讲究“食早”,无论食材的贵贱,最要紧的是新鲜和健康。所谓新鲜、健康,指的是看得见食物本身,吃得出食物本味,不过分修饰,不喧宾夺主。

  螃蜞酱

  2002年,海口市区划调整时,演丰镇与演海镇合为“美兰镇”,次年“美兰镇”更名为“演丰镇”,政府驻地在演丰墟,也就是豆藤墟,只不过打那时起叫“豆藤”的人少了,叫“演丰”的人多了,因为新“演丰”的面积比之前大多了。

  物产丰富的红树林是演丰人的“粮仓”,包括河道里的鱼虾、滩涂上的螃蟹和红树林里的“野菜”……

  老一辈演丰人的灶台上没有太多调味料,但蟹酱是厨房里常备的。

  蟹酱即螃蜞酱,是用螃蜞捣碎腌制的。螃蜞是一种小蟹类,蟹身只有一元硬币那么大,生活在红树林的淤泥中,有时候赶海人的一只大脚,能踩塌几个螃蜞的家门。

  螃蜞酱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费力的是钓螃蜞。这是一件需要耐心和耐力的工作,小小的螃蜞要钓满大半个竹篓,一钓往往就是一天。。

  钓螃蜞的饵料是小蜗牛,那种背着圆圈的本土小蜗牛,不是梭形的非洲大蜗牛。剪下一小块旧蚊帐的纱布,把小蜗牛的肉捣碎后用纱布绑成一个小诱饵。

  钓螃蜞要在海水没涨上红树林的地面时,用特别的技巧挑动诱饵吸引螃蜞,螃蜞就会循着味道和动静爬过来,用两只钳子抓住诱饵,垂钓者收竿,抓住螃蜞往竹篓里一扔,螃蜞就走到了命运的岔路口。为了防止螃蜞爬出竹篓,钓者会折下一些树枝塞进竹篓里。

  准备好粗盐和米酒,再把螃蜞洗净,开始捣烂螃蜞。老村里一般有公用的舂臼坊,臼是大石臼,一整根树干做成杠杆,借助杠杆原理,两个人配合着完成舂捣螃蜞的工作。螃蜞捣烂后加入粗盐和米酒拌匀,倒入坛中密封发酵,一个月后便可开坛取用。

  螃蜞酱开坛的时候,一股咸鲜的味道扑鼻而来,还带着点淡淡的酒香和腥味。如果你进过红树林,闻过螃蜞吐泡泡的味道,螃蜞酱就是那个味道。

  螃蜞酱最经典的吃法是蘸五花肉,五花肉整块下沸水煮,加少许盐提鲜,待筷子能戳透肉块不渗血水时就煮熟了。煮好的五花肉切至厚薄适中,在深褐色的螃蜞酱里蘸上一圈然后送进嘴里,淡口的油脂与咸鲜的蟹酱融合,真正是肥而不腻,风味独特。除了作为五花肉的伴侣外,螃蜞酱炒地瓜叶也是一道经典的家常菜。

  螃蜞是红树林里最常见的蟹类,但是不起眼的螃蜞经过时间的腌制后却成了渔村最经典的酱料。虽然现今超市里的调味料品类繁多,但螃蜞酱的味道在演丰人的饮食记忆里却是特别的存在,只要一开坛就会“抢走”其他调味料的味道。

  曲口海鲜

  演丰的食味中,海鲜最好味,好味的海鲜里,曲口的最出名。

  曲口的得名与地理位置有关,因处在东寨港港湾的弯曲处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曲口成为墟市,随着演海并入演丰,曲口海鲜便成为“大演丰”意义上的演丰食味之一。

  据1999年编纂的《琼山县志》记载,“地处琼山县东寨港的曲口盛产海鲜,久负盛名。其中膏蟹、泥蚶(俗称血蚶)、牡蛎、对虾四大海鲜最佳”。但凡海鲜,就讲究一个“鲜”字,但是曲口的海鲜得在“鲜”字的基础上加一个词——好吃。这种好吃的鲜,是一种介于咸水和淡水之间的鲜。从这里出产的海鲜,既没有大海捕捞的海腥味,也没有淡水鱼的土腥味,能让受不了海腥味的内陆人也爱上它。

  如今,曲口海鲜界的四大土特产“膏蟹、泥蚶、牡蛎、对虾”中,“牡蛎”已经成功晋升“一哥”,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生蚝”。

  目前,演丰的海鲜美食几乎可以概括为“演丰海鲜看曲口,曲口海鲜看生蚝”。

  1968年秋天,演海公社演海大队从湛江引进大蚝苗种在东寨港内饲养,那是第一批“渡琼”来到东寨港的大蚝。如今,曲口码头石墙上的“曲口”二字就是用蚝壳镶嵌的。

  曲口生蚝最肥美的季节在冬春之交,最好吃的做法是现撬现做。应季的蚝肉白白胖胖,汁水鲜甜,有的老饕客甚至迫不及待要当场享用“生蚝刺身”。

  曲口当地人喜欢的吃法是“打蒜苗生蚝汤”——先将清水煮沸,然后下蚝肉和蒜苗,经过沸水一“打”,蚝肉马上缩紧,变成一个个小“白胖子”,此时的蒜苗也已断生,再加少许油盐,无须放其他调味品,即可出锅。

  新鲜的生蚝汤会泛着一层淡淡的海水蓝,极鲜。夹起一颗蚝肉,在最饱满的位置一口咬下去,软软糯糯,多汁美味,令人欲罢不能。

  打汤的吃法或许不是很适合外地人的口味,于是蒜蓉粉丝蒸生蚝、蒜蓉烤生蚝的吃法应运而生。

  蒜蓉一半下油里微炸,激出蒜香味后连油倒进另一半蒜蓉里搅拌。生熟蒜蓉在油香的包裹下融合,既有炸过的蒜末香味,又有生蒜的辛味,舀一小勺伴着生蚝烧烤,与海洋的鲜味中和得恰到好处。

  如果是清蒸,可先在蚝肉上铺一层泡软的粉丝,再将预处理的蒜蓉淋在粉丝上之后开蒸。在水蒸气的作用下,粉丝吸收了蒜蓉的香味和蚝肉的汁水,蒸熟后,就着蚝肉一口吃下,吸收蚝肉的精华,味蕾和精神都心满意足。

  这种美食尤其适合在夏日的夜晚,吹着海风,听着椰树叶子的沙沙声,与三五好友一起,一口一只蚝,一口半瓶冰啤。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003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民生新闻
   第006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07版:文化周刊
   第008版:文化周刊
拾味演丰
昔日繁华胜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