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
从被视作“边角料”的鱼皮和鱼鳞,变成可供生产营养品的原料,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8月8日,走进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的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华研)生产车间,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找到了答案。
在这里,罗非鱼、鳕鱼等鱼类的鱼皮和鱼鳞被运至生产线,经过生物酶解技术进行深加工后,变为粉末状的水解鱼胶原蛋白粉原料,将广泛应用于食品、美容、医药等领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个过程中,它们的含金量不断提升——经脱灰处理后的罗非鱼鱼皮和鱼鳞收购价约7.5元/斤,而生产出的鱼胶原蛋白肽每斤价值50多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附加值营养品原料。
近年来,海南锚定“向海图强”目标,以丰富的应用场景牵引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强化上下游产业链供需对接,着力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这些鱼皮和鱼鳞的“华丽转身”,是海南坚持补链强链,以科技创新开发“蓝色药库”,深耕海洋经济新赛道的生动实践。
为何选中鱼鳞鱼皮?
鱼胶原蛋白肽备受市场欢迎
生产车间里,酶解罐、纳滤膜浓缩清洗罐、离心机等设备整齐排列,发出低沉的轰鸣声。“罗非鱼等鱼类的鱼鳞和鱼皮投入这个酶解罐后,通过定向酶解技术,将变成小分子肽的状态。”身穿白大褂、头戴防尘帽的生产工人指着生产线的关键设备——酶解罐介绍道。
鱼胶原蛋白肽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受市场欢迎?
离开车间,步入海南华研的海洋生物多肽科技馆,只见馆内摆放着从生产车间里生产加工出来的各种鱼胶原蛋白肽粉,有牡蛎肽、鳕鱼肽、金枪鱼肽、小球藻肽、鲨鱼小分子肽等。
“我们以罗非鱼的鱼鳞、鱼皮,以及深海鳕鱼的鱼皮等为原料,通过蛋白酶解技术获得鱼胶原蛋白肽。”海南华研商务部总经理鲍瑞告诉记者,猪蹄、鱼胶等食材中的胶原蛋白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而肽是分子量更小的蛋白质片段,更易被人体吸收。其中,鱼胶原蛋白肽具有锁水、抗皱、提高免疫力等功能。
据介绍,蔚蓝大海里,鱼类、海藻、微生物等海洋生物进化出独特基因,自带活性多样的海洋天然要素,为现代创新药物、药食同源生物制品研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蓝色药库”。
2005年,海南华研的创始人看中海南极具优势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选择在此落户。19年间,该公司专注于从海洋生物和鱼类中提取高附加值营养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占比50%以上。
有何快速发展密码?
每年近12%的营收投入研发
在海南华研2000多平方米的海洋生物多肽重点实验室里,科研工作者正在利用先进仪器进行分子量和氨基酸成分检测、重金属全检等实验工作。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公司快速发展的‘密码’,是前端科研投入与后端成果转化的紧密衔接,同步成长、进步。”海南华研常务副总经理刘赛赛说。
近年来,海南华研发展迅猛,年产值持续翻倍,拥有各种专利100余项,完整产品体系20余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是我省“专精特新”企业、首批瞪羚企业。目前该公司的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可支撑产业链企业创造50亿元的终端生物肽保健品。
“公司每年有近12%的营收是投入在研发上,承接约20项国家、省(区、市)重点研发项目,年均转化3项阶段性或结题成果。”刘赛赛介绍,海南华研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研发方式,与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大学、中山大学、江南大学等建立合作研发关系,持续进行着进口替代产品的技术研发储备,着力实现多肽产品的国产替代。
“未来我们持续提高产量,就会需要进口更多的原材料。而海南自贸港的‘零关税’‘低税率’政策,可以帮助我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刘赛赛说,近年来,海南推动自贸港建设成型起势,作为一个立足海南自贸港,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企业,海南华研感到信心倍增,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
据介绍,未来5年,海南华研将继续围绕主营业务发力,持续加快创新研发产品,并在合适时机冲刺资本市场,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打开做大做强的发展空间。
(本报海口8月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