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子仪 林博新
8月15日下午,沉寂了3个半月的潭门渔港码头又再次热闹起来。码头里,渔船有序停靠,渔民们抓紧时间保养船机,修补鱼网。沿着蜿蜒的河道,不远处的入海口一片苍茫。
在潭门码头岸边,一栋木质小屋颇为抢眼。木屋前摆放着几张木凳,面朝大海。木屋前最醒目的是牌匾上三个大字——“更路簿”。
“快进屋里坐,慢慢聊!”刚进院子,这个博物馆的建设者,琼海市“更路簿”非遗传承人王振忠迎了上来。王振忠是个80后,土生土长的潭门人,爷爷和爸爸都是渔民,他是不折不扣的“渔三代”。
在潭门,像王振忠这个年纪的,一些人在初中毕业后,跟随着父辈的脚步,登上渔船,开启了捕鱼生活。但王振忠的父亲王书保坚持把孩子送去读书。
高中毕业后,王振忠如愿考上了北京一所音乐学院,并在毕业后留京组建了自己的乐队。然而让王振忠没有想到的是,爷爷的一通电话,自己的人生轨迹又再次回到家乡。
“快回来看看吧,潭门起了大变化!”2012年,王振忠爷爷拨来了一通电话,呼唤“北漂”的王振忠回家。就在那一年,回到家乡的王振忠敏锐感受到潭门发展的新机遇,他决定留下来,开起了一家名为“更路簿”的贝类工艺品店。
为做出特色,王振忠注册商标,并请专业的设计师对产品进行主题设计。在崭新的“更路簿”里,精美多样的海洋工艺品,取代了远海的礁石和暗流,以另一种形式讲述着海洋的故事。
回到家乡后,这个“渔三代”一直探索着讲好潭门渔民的闯海故事。为此,王振忠不仅成立了琼海更路簿海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还建起了小而精的“更路簿博物馆”。馆内不仅展示了各种古老的捕鱼工具,还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等方式,生动地再现了潭门老船长们耕海牧渔的情景。而王振忠担任讲解员,热情地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这些故事,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了解“更路簿”文化。
当然,回到家乡并不意味着王振忠放弃了热爱的音乐。
“船儿摇摇晃晃地启航,载着千年古老的渔港,姑娘三三两两地瞭望,天边归来我的郎……”在更路簿博物馆里,王振忠轻轻哼起自己原创的民歌《潭门渔港》,悠扬的歌声在木屋里回荡。这首《潭门渔港》由王振忠自己作词作曲,2022年春节期间,登上了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琼海专场舞台。
“小时候,妈妈会带着我坐在海边休憩,但我知道,妈妈是在等爸爸捕鱼归来。”王振忠说,返乡创业后,他一直记录渔民的生活和感情,探索着把潭门渔家文化写进音乐里,让更多人感受到潭门渔民坚强、勇敢的闯海精神。
走进王振忠的办公室,吉他、钢琴、贝斯……多种乐器在屋内摆设。案桌前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音符。在工作之余,他会随时捕捉灵感进行音乐创作。“我希望可以通过音乐讲述潭门故事。”王振忠说。
古老的《更路簿》为潭门渔民指明前进方向,但随着时代发展,它已让位于先进的卫星导航。然而,《更路簿》承载的义无反顾的开拓精神,却以另一种形式被“渔三代”们在岸上传承。
(本报嘉积8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