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是海南闽南文化发源地,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椰子之乡、排球之乡、书法之乡、长寿之乡的美称。
为挖掘传统村落的地名文化内涵,自海南省“乡村著名行动”部署以来,文昌市民政局充分立足文化传承,以会文镇湖丰村、凤会村作为试点,深化地名服务、加强地名文化保护,赋予道路饱含当地传统地域文化的特色名称,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的光彩,知名度节节攀升。
深挖乡村地名文化
乡村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文昌市民政局遵循“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的原则,发动文昌文化研究会深入调查会文镇古村落、古道、古宅等文化资源,公开征集文史、民俗等领域专家和相关单位意见,为村道命名。
“文昌市在摸底排查并结合村民群众意见建议、村文化和产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会文镇重点村59条村道依法进行命名,其中凤会村委会26条,湖丰村委会33条。”文昌市民政局副局长王琪介绍,通过命名,乡村更多地理实体有了温暖的名字。
湖丰村委会十八行村地处湖丰中心,是我省现存明清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村,以村中呈扇形分布着十八行前后对齐、高低有序、房屋相连的多进院落而得名。去年以来,这座古老的自然村落里的村道拥有了自己的姓名和“名片”。
步入十八行村,林木阴翳,翠荫掩映,村庄房子坐南朝北,按十八行建造,寓意“兄弟同心,邻里不欺”。湖丰村委会委员洪茂繁说,湖丰村同心路原拟命名为北山路,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大家一致认为该路起于同心广场,又连接十八行和北山两个村庄,为表达两村村民团结同心之意,因此把北山路修改为同心路。
“通过挖掘乡村地名历史故事、人文价值,让十八行村等古村落被外界看见,繁荣了乡村文化,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内涵。”洪茂繁介绍,随着“十八行路”“同心路”“同德路”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地名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游客循着路名到村里旅游。
凤会村委会位于石壁河下游地段,有溪流绕着村子潺潺流过。民间传说这里曾有凤凰神鸟在水中聚集嬉戏,孕育并守护着一方土地。为纪念“有凤来仪、人文荟萃”的祥瑞之兆,当地百姓把这一美丽村庄命名为“凤会村”。在对凤会村村路命名的过程中,文昌市民政局挖掘传说故事,探寻古村文化,最终将9条村路以“凤”为元素命名。
“地名+”赋能产业振兴
去年以来,文昌市民政局积极发挥地理标识功能,将地名元素融入本地特色农产品,如凤会薏糯、糖贡、信封饼、黑金刚莲雾等,推动乡村地名服务与智慧农业、乡村平台经济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凤会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气候温润、水质纯澈,自古就有种植优质薏糯米的传统,此处出产的薏糯口感软糯、清香四溢。当地村民将其采制后进行加工,作为制作年糕、糖贡、信封饼等节庆点心的重要原材料。凤会村申请注册了统一的品牌和包装,让传统小吃逐渐走上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为了推广地理标志产品,文昌市民政局在“地名+农产品”“地名+土特产”等方面做足文章,专门对凤会村一条村路命名“稻香路”,寓意为薏糯稻抽穗期,稻花香气弥漫于村中,为年糕、糖贡等凤会村特色农产品做宣传,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有了“姓名”的乡村路如何提高能见度?在会文镇,一块块竖立的崭新路牌成为道路两旁的“微景观”。王琪介绍,文昌市民政局把“三维码”融入路牌建设中,置入乡村地名来历含义、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信息,把地名标志打造成展示乡村特色的亮丽名片。
“地名服务涵盖了古村落的人文景点、特色农产品基地,让来到凤会村的游客可以更深入、直观地了解凤会特色景点、美食、产业及人文历史。”凤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健乐说,伴随着“乡村著名行动”,村里面的美食、美景等名号会越叫越响亮,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撰文/刘超 伍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