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耿
编者按
11月12日下午,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与海南省出版发行集团在海口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系列新书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刚刚付梓的《海南周刊文丛》四卷本和海南历史名人连环画丛书之《丘濬》首次亮相。《海南日报》长期专注于历史文化类报道,此次集中出版5本图书,是我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心讲好海南故事,以文化力量助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一次新尝试。
11月的海南岛,微风轻拂,草木葱茏,景色最是宜人。
自2008年11月创刊以来,海南日报《海南周刊》已走过16个春秋。16年来,满怀对这片天南热土的挚爱,《海南周刊》创作团队持续关注报道本土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多维度展示大美海南。
此次首批推出的《海南周刊文丛》四卷本:《山海间》《天南海物》《海闻艺》《海南食单》,分门别类精选收录十多年来《海南周刊》刊载过的精彩文章,旨在让优质内容实现二次传播,让更多读者了解认识我们深爱的这片天空、这片海洋、这片土地。
山海之间
地理孕育万物,然后产生人文。
山、海、岛、草、木、泉,海南岛及其周边海域风情万种,众多动植物生长于斯,更有外来生灵季节性汇集于此,动静之间,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谐和、唯美的生命赞歌。
19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景色各异的绝美海湾、原始灵动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已沉寂万年的火山遗迹……海之蓝,岛之绿,这是海南最鲜明的生态底色,也是海南最吸引人的自然风光。
连绵起伏的群山、纵横延伸的河流、蕴藏地下的热矿水……有声或无声的山吟水唱,是海南岛之韵,也是滋养万物的源泉。
在海南岛的热带雨林中,各类动植物交织出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亭亭如盖的植物“活化石”桫椤,讲述着远古的故事;人迹罕至的山谷里,还有“兰之猗猗,扬扬其香”;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和海南坡鹿自由腾跃,给荒野增添灵动之气;花鳗鲡用生命去冒险,在山海之间繁衍生息……万物自由生长又合作竞争,它们构成了环环相扣的雨林生态系统。
2023年5月,《山海间》《天南海物》刚编撰完成,编辑将新书送到长期关注并经常为《海南周刊》撰稿的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注:先生于今年5月去世)手中。先生阅后高兴地留言:“集子装帧设计精美,内页图文并茂,翻阅之下,已是赏心悦目,颇能激起阅读兴趣。”
周伟民认为,《山海间》主要呈现的是海南的风光、风物,目录分类清晰:第一部分是描写海岸线景观和部分岛礁的“海蓝岛绿”;第二部分是描绘海南岛上主要山脉和河流的“山吟水唱”;第三部分是推介海南岛特有动植物种类的“万物生发”。
宝岛风物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风物,而风物经匠心巧手创造,便是绝代风华。
“冠绝天下”的海南沉香、蜚声海内外的海南黄花梨、藏身深山的海南大叶种茶树、琼北火山岩分布区的野生古荔枝群……这些独特的海南风物,凝结天地精华。
因为有了人的介入,因为人与物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黎族先民用野生海岛棉纺线织布,提取植物色素染色,制作出灿若云霞的黎锦,留下了纺、染、织、绣四大工艺,成就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宋代,汉族先民就物尽其用,将椰子壳拼接起来进行雕刻,创作了椰雕工艺品;还有木雕、藤编、制陶、人工造香等工艺代代相传……
物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类习俗,是文化之根。周伟民评价:“《天南海物》撷取精华,从物性和文化等层面,对历代养育海南岛居民的代表性物产加以描述,如‘物之华’章节里的沉香、黎药、海盐、野茶、荔枝等;在‘艺与匠’章节中,则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海南岛的代表性传统技艺和重要匠人,如织锦工艺、椰雕艺人等;最令人惊喜的是,书最后一个章节‘海的风’,关注海南岛上各族群的年俗、节庆、婚俗和民间信俗等,让读者看到了一幅立体的海南风俗图景。”
食味琼州
民以食为天,食以鲜为魂。海南美食,唯鲜无敌。
海南人对食物之“鲜”的追求,可以说达到了极致的程度。在海南人的口语中,一般用“甜”来形容一种食物非常“鲜”。
“鸡”与“吉”谐音,海南人逢年过节一般都要吃鸡,于是便有了“无鸡不成宴”的说法。海南人吃鸡,以水煮的白切鸡为主,这种吃法最能品尝到鸡肉的鲜味,当然也有火锅、爆炒、干煸等烹饪方式,但整体都对鸡肉的新鲜程度要求很高;白切鸡还衍生出了“海南鸡饭”,这种风味美食先是传到东南亚,后来风靡海外华人尤其是琼侨社区。
坐拥山海的海南岛,食材丰富多样,海鲜、河鲜、野菜等,都能成为海南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海南粉、抱罗粉、灵山粉、后安粉、三亚港门粉、儋州米烂、陵水酸粉、乐东酷粉、薏粄、麻团(煎堆)、年糕等,则体现了海南米食文化的缤纷多元。
尽管海南人的味蕾对鲜味情有独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其他风味的喜爱。譬如,黎族的“南杀”、琼南的扁豆酱、琼西的小酸瓜、海口羊山地区的乌榄酱、文昌铺前的糟粕醋等“奇味”,进一步丰富了海南人的舌尖体验。
闻声知艺
大海之南,自古就是一片斑斓之地。早在公元前110年,海南岛便已设立珠崖、儋耳二郡,这里是移民之岛,也是方言之岛,更是文化之岛;这里多元文化并存,各类民间艺术精彩纷呈。
海南岛上的语言和方言有十多种,在琼西地区,如儋州、昌江、东方等地,由于方言众多,在城镇人口聚集的地方,很多人会讲多种方言,是名副其实的“方言达人”。
戏曲和歌曲都是声腔艺术。海南岛方言的多样性,催生了腔调各异、种类多样的民歌、戏曲,琼剧、斋戏、临剧、军戏、公仔戏(木偶戏),黎歌、苗歌、调声、村歌、咸水歌、崖州民歌、石山民歌等,不一而足。
琼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红叶题诗》《冼夫人》《搜书院》等经典琼剧陪伴一代又一代海南人成长。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相见才有味……”由于民歌种类极其丰富,海南还享有“歌岛”之美誉;因为诗词文化、楹联文化根基深厚,加上调声世代流传,儋州也被称为“诗乡歌海”;咸水歌则是“水上人家”疍家人的传统歌谣……
千百年来,海南岛始终以最大的热情欢迎八方来客。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都需要读一点海南、懂一点海南,了解这里的风物、过往、人物、习俗、文艺、美食……因为我们相信:唯有提升认知度,才能增强认同感。期待这套丛书,能让读者重新发现海南。
读者寄语
“我是海南文史热爱者,《海南周刊》斑斓一叠,每周必至、每周必览,心中早已是老朋友,希望她越办越好。”
——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何以端
“《海南周刊》致力于发掘和传播海南地域文化,讲述了许多精彩的海南故事。《海南周刊文丛》的出版,为更多人认识了解海南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摄影师、海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罗林涛